(三)关于明确党性修养核心要义的重要论述
深入系统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性修养各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修养
涵养理论才能夯实党性修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也就是说,理论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基础,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要做到涵养理论修养就需要多读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是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表达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知识追求的无尽之间的矛盾。庄子认为,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应当理性看待知识的追求,不应过于执着于无止境的学习。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领导干部既要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也要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也就是说,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在涵养政治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尤其是政治理论学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可见,涵养政治理论就是要坚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党章党规党纪、党的基本知识、国家法律法规,做到掌握基本政治理论知识,切实提高理论水平,提升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政治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为此,领导干部要“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加强政治品德修养;“要按规矩办事”,不是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修养的重要论述还体现在“五个必须”,即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做到的五个方面:“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关于政治修养之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对党绝对忠诚是中办的生命线,是做好中办工作的根本点……作为中办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古人说,每天都要问问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出自诸葛亮的《兵要》,意思是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儿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所以,对党忠诚是党性修养的首要要求、核心要求和根本要求。
忠诚、干净、担当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党性修养要求。其中,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在对党信仰的忠诚、组织的忠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宗旨的忠诚上,永葆绝对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个人干净就是要追求高尚情操,坚持从小事小节做起,正确处理好自律与他律、党性原则与商品交换原则、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净化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坚守住个人干净的底线;敢于担当就是要恪尽职责、开拓创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关于政治修养之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古人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阐释报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地位卑微,但从未敢忘记忧虑国家的事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责任感,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可以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迎接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强调了为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安危的决心和担当。可以说,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就是要我们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情怀,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道德修养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可以说,年轻干部就是要不断修炼自我,把提高政德水平摆在首位,树立正确政绩观,忠诚履职,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4.作风修养
党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标识,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重要抓手,着重解决党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即“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
关于作风修养之为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是二程(程颢、程颐)对《论语·子路》的解释。二程的学说被称作“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主张“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在他们看来,当政者是否具有公心,关乎国家兴亡。有了公心,可以使国家兴盛;没有公心,一切从私心出发,会使国家灭亡。
关于作风修养之务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一文中引用古人的话来阐述求真务实,即“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这句话出自东汉荀悦的《申鉴》,意思是不接受虚妄的言论,不信从虚浮的技艺,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业。党员必须牢记,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只有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真业绩。
关于作风修养之淡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一文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留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一要学会懂得“珍惜”,二要学会理性地“放弃”。对于一个人来说,“淡泊”的基本要求是节制自己的欲望,不使心灵驰于外物,反观自身、内守其德;“宁静”的基本要求是打断心中的各种思虑杂念,使人心静如止水。
5.纪律修养
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和独特优势,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历史经验。无论是对于党的整体、组织还是对于党员个人,党的纪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纪律修养作为党员干部提高自身修养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使守纪律成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觉修养”,“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所以说,我们党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成为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自身就必须过硬。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就难以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就需要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用严明纪律管好治好党,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凝聚起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6.能力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一是提高政治能力。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提升政治能力,就是要提升“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是“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要认真研究分析。
三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要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看事情是否值得做、是否符合实际等,全面权衡,科学决断。
四是提高改革攻坚能力。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五是提高应急处突能力。要增强风险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
六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七是提高抓落实能力。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又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不能高高在上;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