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促发展“五金”筑基育匠才

产教协同促发展“五金”筑基育匠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正在加快打造集群,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1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起滨州“5210N”先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四梁八柱”。滨州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聚焦区域产业体系建设,以教学关键要素系统性改革为核心,在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方面,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教产城一体,打造校地融合“金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学校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嵌入滨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起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新机制。一是围绕“三大布局体系”增强专业群适应性。为深度服务滨州“5210N”先进产业集群发展,学校以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滨州市产教联合体等为平台,以“产业链接专业,岗位群聚专业”为原则,绘制产教对接图谱,推动十大专业群面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转型。助力大国外交战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主动服务魏桥铝电走出去,建设中国——几内亚工程技术大学。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5个。二是编制“三张清单”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教随产动,学校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增设重点紧缺专业,服务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增设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专业10个;另一方面不断改造升级传统专业,面向高端化工等千亿级产业增设智能控制、材料应用等专业方向,同时限制撤销落后专业,共裁撤11个滞后过剩专业。三是嵌入AI 打造“人工智能+”专业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设置“智能+”专业,增设智能建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同时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供学生就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打造了“滨小智”人工智能体,不断提升“数智+”专业内涵。

产岗技联动,打造数智融合“金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学校打破传统学科逻辑,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重构课程体系,推动技术前沿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一是引入企业生产线重构课程体系。在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过程中,各教研室老师通过开展专业调研,绘制岗位能力图谱,按照“岗位——任务——项目——情境”流程,重组优化课程设置。比如,学校机械专业群引入汽车轻量化生产线,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发课程项目和前沿知识技能资源库,共建专业一流核心课程10门。近五年,学生技能大赛获国赛奖项29项,省赛奖项190项。二是借助数智技术打造在线课程。学校出台《滨州职业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施意见》,将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具身智能等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开发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国家在线精品课7门,省级21门。三是创设企业场景革新教学模式。学校智慧化改造530间教室实训室,建设巡评课系统,AI智能分析、实时监控教学过程。化工专业群联合企业共建锂电池组装迷你车间,开展互动式、项目化教学。学校依托大数据分析与预警平台,构建学生的学业能力画像,进行增值评价,获评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岗课赛证融通,打造形态丰富“金教材”。教材是知识传递的桥梁。学校突出“技术标准融入立体资源赋能”,推动教材建设从知识载体向多态能力载体转型。一是以多元开发团队推动行业技术融入教材。学校打造“三组长”团队,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与链主企业深度合作,将《工业互联网安全》员工培训手册转化为实训教材。截至目前,学校获批“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1种。二是以岗课赛证融通推动标准规范融入教材。以岗定教,护理专业群聚焦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等工作任务,开发照护类活页教材37种。以赛导课,航海专业群对接船舶航行等行业赛、校赛标准,开发《航海仪器》等教材。三是以数智技术推动立体化资源融入教材。学校联合相关公司建设数字化融媒体教材,加大数字资源开发,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配套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4万条、存储量达634GB。

教研服协同,打造能力多元“金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实施“三维能力提升计划”,打造“教学+服务+教改”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以测评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双能”。学校实施“达标、优质、示范”“三课堂”建设测评,开展数字素养等专项培训,获批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20%以上教师赴头部企业跟岗锻炼,培育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和课程思政团队各2个。二是以技术研发提升教师“服务双能”。学校打造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6个省级科创平台,鼓励专业教师和博士团队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年技术服务到款超7000万元,自主培养博士团队研发的蔗糖异构酶菌种,首发募集资金36.86亿元。学校打造了“金蓝领”等培训品牌,年均培训7万人次。三是以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教改双能”。学校“鲁彬之”研究智库连续三年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共享“金基地”。实践基地是技术技能积累的关键枢纽。学校通过资源整合,数智赋能,打造“虚实结合、全域开放”的育人新场景。一是资源对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两体,学校引入相关头部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入航空铝材生产等企业项目,打造专业实训体系。将智慧康养等专业实训搬进企业,建设“厂中校”,打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获评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二是要素整合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整合滨州市渤海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魏桥国科研究院,成立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面向滨州全域开放共享。围绕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学校工程技术训练中心。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开展国家级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试点,开发合成生物类药物等典型生产实训项目14个。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均在95%以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均在80%以上。三是数智赋能构建数字型虚拟仿真基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运用VR/AR技术,重现针状焦生产等全链条生产场景,海洋运输专业群建设海上驾驶等专业仿真基地32个。校企共建大型公共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虚仿学习空间,建成国家级虚仿中心1个。

下一步,滨州职业学院将以职业技术大学和第二期“双高”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为主线,以系统推进“五金”新基建为重点,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强化内涵建设,创建质量品牌,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滨职力量”。

(滨州职业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