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9月在杭州召开,成为首次在亚洲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以下简称《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及《杭州宣言》,明确了未来10年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及行动方案,为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正逢其时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未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关键一环,承载着全人类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与韧性、保障全球文明永续发展的共同期待。在此背景下,《杭州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言》的发布适逢其时。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治理挑战复杂多元。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治理需求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遭遇严峻挑战。从传统栖息地被破坏到新型气候变化威胁的持续加剧,从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到各国行动执行参差不齐,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可持续发展目标处于新旧衔接关键期,各国亟须携手共进。大会发布的《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在时间上衔接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2022—2030)的收官阶段,又延伸至2030年后的新时期,并根据实践经验、成功案例、现存挑战及新兴需求动态调整,覆盖新旧交汇的关键节点。《杭州宣言》作为高级别政治声明,重申了生物圈保护区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中的关键作用,为各国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国际法理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该计划实施最具成效的国家之一,建成了最大规模的国家级协作网络,在技术赋能、平台整合、数据共享、政策支撑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经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所言:“中国的经验值得在国际社会分享推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实践见真章,中国经验已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共享资源,为各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举措。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不断取得生态保护新成效,为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现代化治理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了成功典范,获得了国际赞誉,彰显了大国担当。

创新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理念。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总结出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方法,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多种维度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生动阐述,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夯实了思想根基。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一种理念表述,更是一种治理模式和发展方式。中国的生态治理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生态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概念,具有突出的普惠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价值。

科技赋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应用。中国通过研发集卫星遥感、无人机和智能终端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保护区开展了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中国科学家还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体系,为保护区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提供了可操作路径。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已经从生态系统、物种与遗传资源等层级开展了协同推进,大大提升了生态保护系统的完整性。一方面,中国加快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生态空间拓展联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另一方面,中国稳步推进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改革创新,包括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生态补偿与损害赔偿等制度创新,有力巩固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基础。

积极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关乎一国发展,更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未来。正如艾伯鲁所指出的,“《杭州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言》两项重要成果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原则,强调经济繁荣与生态保护必须协同共进”。中国通过强化南南合作、践行多边机制、开展国际培训和知识共享等方式,把成功经验分享至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帮助各国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兼具包容性与前瞻性的全球生态治理制度体系。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中国正将理念引领与实践输出有机结合,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协作基础。

共同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共同谱写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拓展合作网络、深化科技支撑、激活多元共治,捍卫全球生态安全屏障,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

深化合作网络,构筑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合作格局。依托“人与生物圈计划”,全球已建立700多个生物圈保护区,组成了跨地域与国界的复杂系统网络。根据《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各成员国应加快构建平台、深化合作、交流互鉴,包括建立功能性的多学科国家委员会或同等实体,为保护区管理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知识共享平台,在成员国和保护区之间建立结对和交流机制。针对资金与技术力量不足问题,打造“南北协同+南南合作”模式,开展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设立生态环境应急基金,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解决突发性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快速援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懈推动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深化科技支撑,点亮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的明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技术路线正为生态保护提供前所未有的助力,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模式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引擎。根据《杭州战略行动计划》,要强化科学与政策的互动,推动数字创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推动构建“科学—政策—实践”相互促进的融合机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见、从经验管理到智慧决策的根本转变。科技支撑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工具,还在于实现科研成果与政策制定的有效对接,促进科学知识快速转化为治理能力,如借助遥感卫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对物种动态进行精准识别,为科学决策和高效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激活多元共治,拓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参与维度。《杭州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社区,青年以及科学网络进一步加强合作,呼吁为原住民、妇女及青年提供更多支持,呼吁将生态保护置于政策制定的核心位置。中国以制度创新和行动倡议,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格局,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多元共治的创新示范。基于《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各国应进一步激活多元共治力量,筑牢社会参与的深厚根基,让原住民世代积累的动植物习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在地知识,科学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引擎,女性群体的韧性与领导力,青年群体的奇思妙想融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来,共同书写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作者:高洪波、李治,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