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悠悠万事,粮安天下。
当前,全球饥饿人口持续攀升,区域性粮食危机日益加剧。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2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26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国际粮食安全从传统的农业问题,日益演变为气候、经济、能源与地缘冲突等各种复杂要素交织的系统性挑战,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议题之一。
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依靠自身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不断夯实自身基础,做国际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尽管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但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并不优越。人多地少,是中国农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当前中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总量的9%,人均仅有1.3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突出。同时,中国东南西北各区域气候差异巨大,高温、低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粮食稳定生产构成严峻挑战。
在此情况下,中国一向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23年12月,中国还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用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宏伟目标,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安全线。
中国还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扎实推动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地。中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适度合理的粮食和优质农产品进口,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避免了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坚持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者
中国在成功解决自身吃饱吃好问题的同时,还致力于携手各方提升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为早日实现全球“零饥饿”目标提供中国智慧。其中,以科技为载体的国际农业合作,是当前中国发挥示范作用的主要方式。
通过派遣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示范,提供技术和装备,中国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培养本土人才,实现技术本土化。除提供各种软性支持外,中国还根据实际情况,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农业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实现软硬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对象国的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已在陕西杨凌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文莱、柬埔寨、老挝等9个东盟国家建立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当前,中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
1979年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近70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飞跃。除合作发展大型项目外,中国还聚焦“小而美”的民生精品项目,如菌草技术在南非、卢旺达等国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致富草”和“幸福草”,帮助众多家庭摆脱贫困。另外,中国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老铁路等软硬联通,优化东盟农产品输华贸易通道,使得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优质农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丰硕合作成果的背后,是中国方案助力各国农业释放潜力,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全过程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做命运与共的践行者
中国依靠自身努力,从农业和粮食受援国转变成援助国,是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治理中的角色日益凸显,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完善国际粮农治理,维护国际粮食安全。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2022年6月,第十二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了《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战略》。7月,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八点倡议。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撒马尔罕共同发表关于维护国际粮食安全的声明。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粮食安全合作联合声明。
2024年11月,中国加入“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2025年4月,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通过了《第十五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宣言》和《土地恢复伙伴关系》成果文件。2025年8月,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正式升格为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团。此外,自2019年起,中国官员屈冬玉连续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领域贡献的认可与信任。
自200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设立以来,中国已累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1.3亿美元。2015年,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并首期提供20亿美元,2017年追加投入10亿美元。中国还不断向粮食短缺或遭遇灾害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2015年,中国宣布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救助,2017年宣布向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今年以来,中国已向赞比亚、苏丹、津巴布韦、阿富汗、马拉维、莱索托等国提供了多批紧急粮食援助。
唯有同心笃行,才能共赢未来。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在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9月初,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四大全球倡议共同为中国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国正立足自身并积极惠及世界,为维护国际粮食安全与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更强劲动力。中国将继续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支持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安全治理机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作者:赵玉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