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逢换季降温,带状疱疹等病毒也进入了高发期。有人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脸歪了,喝水漏水,说话漏风,眼睛还闭不拢,还以为是“中风”了,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叫作“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它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与中风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有明显区别。今天我们来说说周围性面瘫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有效防治。
有一种面瘫与中风无关
面神经是人体的第七对脑神经,主要负责面部表情肌的运动、舌前2/3的味觉以及唾液腺、泪腺的分泌。其路径复杂,从脑干发出后穿行于颞骨内,最终分布于面部。面神经是人体中居于骨管最长的脑神经,也是最容易发生麻痹的神经。
如果把人的面神经比作连接“大脑司令部”和“脸部肌肉”的电缆,那么当电缆顺畅时,命令就可以顺利传递,脸能自如地做出笑、皱眉、鼓腮、眨眼等表情动作。一旦电缆某处“短路”或“受阻”,就会导致外皮(神经髓鞘)发炎、肿胀,面神经所在的骨管很狭窄,肿胀使得信号传不过去,肌肉就“罢工”了,表现为一侧面部活动不灵:嘴角歪斜、眼睛闭不紧、鼓腮漏气、饮水外漏,甚至连皱眉都困难。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面瘫。
面瘫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瘫和与中风有关的中枢性面瘫,是哪一种面瘫,关键要看是“电缆”坏了,还是“司令部”出了问题。
1.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本身出了问题,整侧脸“罢工”,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睛闭不紧、嘴角歪斜。
2.中枢性面瘫 大脑出了问题,多见于中风患者,其眼裂以上正常,只有一侧眼裂以下动作受限,表现为额头能皱、眼睛能闭,但嘴角歪斜,可伴有手脚无力、说话不清等中风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突发的面瘫,都必须尽快去医院,由医生鉴别是周围性面瘫还是中枢性面瘫,患者切勿自行处置,以免耽误救治时机。
常见诱因有4个
门诊中,很多患者百思不得其解:“我没生大病,怎么脸就歪了?”其实,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相对更复杂,常见的有以下4种。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可能会使神经发炎、肿胀,信号卡在骨性管道里传不出去,导致面部功能受限或瘫痪。
受凉刺激 吹冷风或空调、迎风睡觉、洗完头直接吹冷风等行为,都可能导致面神经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剧面神经肿胀和受压。
耳部疾病 中耳炎、颞骨或面神经肿瘤可通过压迫、浸润或炎症波及等机制,直接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
外伤或手术 直接损伤面神经走行路径。
在以上诱因中,病毒感染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类,尤其是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让病毒乘虚而入,引发面神经炎症。虽然免疫力下降是导致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推手,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根本原因还是病毒或炎症本身。换句话说,免疫力低不一定得周围性面瘫,但周围性面瘫往往发生在免疫力状态不佳时,比如,经常熬夜、劳累、压力大、季节交替时免疫力下降、有耳部感染等人群均属高危人群。
刚得过水痘或带状疱疹需警惕
有患者询问:“刚得了水痘或带状疱疹,会不会更容易引发面瘫?”答案是:概率较高!因为病毒就藏在神经里。
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罪魁祸首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儿童时期,它常以水痘的面貌登场。病好之后,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潜伏在神经节里,进入“冬眠状态”。当人免疫力下降(如劳累、感冒、熬夜、受凉)时,这些病毒可能“复活”,沿着神经侵袭皮肤,引起带状疱疹。如果病毒恰好累及面神经通路,身体又受了凉,两个因素叠加,就很可能造成面神经炎,诱发周围性面瘫。
因此,近期得过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务必注意保暖、保持良好作息,一旦出现面瘫症状,应尽快就医。另外,医学上把耳后疼痛、水疱伴随面瘫的情况称为Ramsay Hunt综合征(耳带状疱疹相关面瘫),这种情况比普通面瘫恢复得慢,需要更积极地进行抗病毒和激素治疗。
发病72小时内干预最佳
周围性面瘫的病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
1.急性期(起病后1周内)症状迅速出现、加重,这是“电缆”被卡压最严重的时候。
2.恢复期(2周至3个月)在药物和康复治疗下,面神经逐渐恢复,多数人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病毒感染者预后良好,经及时、恰当治疗多数可于3个月后完全恢复。
3.后遗症期(3-6个月以后)大多数人在3-4个月内完全康复,但少部分人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如面部肌肉仍感无力或抽动,或者出现“鳄鱼泪”(在吃东西时不自觉地流泪)。
从临床经验来看,规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黄金时间窗是1周内,发病24-72小时内开始治疗,预后最好。一般在1个月内,患者的症状会有明显改善,多数可痊愈。采取积极治疗后仍未恢复的,需进一步查找病因、排除肿瘤并警惕后遗症。
疑似面瘫者,建议按照以下“路线”就医。
第一站:急诊/神经内科
任何突发性面瘫,都必须先排除中风。神经内科会做头颅CT或MRI,排除脑卒中、脑肿瘤等中枢性病变,如果确诊为中风,会立即让患者进入卒中绿色通道进行救治。
第二站:耳鼻咽喉科
排除了中枢性疾病,但患者有耳痛、耳鸣、听力下降、耳部带状疱疹等症状,需由耳鼻咽喉科负责面神经在颞骨走行段的相关检查,判断面瘫是否因耳部炎症(中耳炎、外耳疱疹)、颞骨肿瘤或颞骨骨折等引起。
第三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
如果病史提示患者有头颅颌面外伤、颅底骨折、颅内肿瘤等,将转诊至相关外科。比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负责处理面神经颞骨段至腮腺段;神经外科负责处理颅内病变或神经减压;口腔颌面外科负责处理颌面外伤、肿瘤压迫。
面瘫虽然“来势汹汹”,但及时、正确应对可以有效缩短病程,核心要点是第一时间就医,排除中风,以及科学规范治疗,配合康复。从预防的角度而言,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大家要护好“面子”,避免冷风直吹,尤其是睡觉、出汗后需做好头面部的保暖;外出戴好帽子、围巾,保护耳后和面部不受寒风侵袭;积极治疗感冒和耳部炎症,防止病毒乘虚而入;增强免疫力,尽量做到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医师提醒
临床治疗建议中西医结合
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并辅以康复治疗。
西医治疗
糖皮质激素:作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关键治疗药物,其作用是“强力消炎消肿”,减轻神经受压,短期规范使用安全有效。
抗病毒药物:适用于起病前伴感冒、耳后疼痛、水疱等病毒感染迹象,或病情严重的患者,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族):是辅助“修复电缆”的帮手。
手术治疗:适用于面神经肌电图等评估预后较差或中耳炎侵犯面神经、有肿瘤压迫及面神经自身肿瘤者。
物理治疗:急性期(1-7天)后可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还可进行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疗法等。
中医针灸
这是治疗面瘫的重要方法,通过刺激面部和身体特定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修复。中医解释其原理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从而促进恢复。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理解为“重新调试电缆信号”。患者主动练习对镜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以及用手轻轻按摩和牵拉受影响的肌肉。在康复训练时,注意动作要慢,避免“联动”现象(比如笑时眼睛抽动)。
(作者均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