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近期,国务院批准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针对当前国内要素市场化配置实践中碰到的难点和堵点,提出一揽子突破性举措。10个地区的实施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展现了以目标为指引,攥指成拳、攻坚克难的决心,同时各地具体措施也各有侧重,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务实举措加快落地的信心。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从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而言,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有利于强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支撑。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迫切需要增强我国创新型企业在科技和产业新赛道上“冲锋陷阵”的能力。这次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要素配置结构与要素服务保障机制,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导试点地区开展差别化改革,因地制宜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即强调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动态匹配与高效流动,从而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从做强国内大循环而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吸引汇聚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更好牵引国际循环。建设统一要素资源市场,实现更高效的要素协同配置,能够全面增强国民经济循环系统的韧性与可靠性,从而更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当前背景下,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迫切需要新型人才、资本、数据、算力等要素的快速响应与协同支撑。这次综合改革试点明确支持试点地区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几个区域的具体方案都涉及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项目和人才落户等相关内容。试点区域成为精准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阵地和高地,能够更好统筹推进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园区等建设,促进内外部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
从保障战略实施和稳定经济运行而言,有利于强化对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发挥的要素支撑保障。“十五五”时期,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有力支撑。综合改革试点覆盖上述所有战略支点地区,巩固强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成效、推动重点区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其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释放更大区域融合联动发展潜能。例如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市场一体化、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需要进一步突破和凝练经验,在更广范围推广。本次涉及的10个地区GDP总量规模占全国的比重高,对于全国经济增速的拉动贡献明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赋权和授权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进展与展望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定推动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要素能力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对照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标,在促进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方面仍有堵点和难点,仍有“深水区”待闯。
从技术要素市场来讲,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合肥、深圳、广州南沙、粤澳横琴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下阶段要通过加大技术协同创新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营等,重点解决成果估值难、转化率不高等难点。从土地要素市场来讲,探索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等,大幅提升传统工业用地容积率。下阶段要重点解决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海域海岛资源使用等问题,各地区持续探索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盘活用好低效用地、闲置房产等,努力推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资本要素市场来讲,股票发行注册制已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全面实施,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统一监管持续强化。展望未来,要建设制度规范、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重点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加强市场信息披露,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劳动力市场来讲,户籍改革取得突破,城市落户限制已大幅放宽,许多城市实现了零门槛落户,同时社保衔接提速,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跨省直接结算,减轻了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机制。从数据要素市场来讲,我国已建立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框架,北京、上海等多地成立数据交易所,积极探索确权、定价和交易模式。下一步,要有的放矢地应对确权、数据孤岛、隐私安全保障等挑战,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从电力市场来讲,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打破省间壁垒,推动形成跨省跨区多层次的统一电力市场。近年来,市场化交易比重显著提升,中长期交易和现货市场试点扩容。下阶段仍要巩固破除壁垒的成效,全面提升电力系统韧性水平,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
落实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的基本要求,关键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机制,加强要素资源价格管理和监督,促进要素流动自由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资源节约利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要素资源市场秩序。
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要素资源价格的机制,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其机理而言,是要让价格真实、灵敏地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环境成本与外部性,从而引导要素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方向。在这些方面,当前面临一些挑战,如要素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妨碍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在某些要素领域仍存在壁垒与分割,在个别地区对不同规模经营主体获取要素方面仍有差别待遇,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竞争机制,导致价格信号失真。
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要素资源价格的机制,关键是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和不当价格干预,让“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释放经营主体活力,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和各类经营主体行为,通过“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公平竞争。一是确保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规模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要素资源。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尤其是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行政垄断,反对地方保护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阻碍和限制要素流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要素资源使用方面强化预算约束,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获得平等待遇。二是减少对要素资源市场运行的不当干预和限制,破除各类壁垒和分割。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严格执行并动态调整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坚持对自然垄断环节“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管理机制,即规范自然垄断网络环节,健全更加科学、透明、可预期的成本监审与价格监管制度,同时放开上、下游可竞争性环节价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三是健全现代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保驾护航。完善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法治保障。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信用基石,完善社会信用档案与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降低要素市场交易成本。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肃惩戒干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垄断与不当干预行为,充分维护健康的要素资源市场秩序。
综上,我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在各个重点要素领域都取得了突破,下一步需要通过多个地区联合推进深化综合改革试点,努力推动建成一批标志性的重要领域要素资源市场,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提升市场统一性,拆除各种隐性壁垒,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从而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