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提出“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深刻揭示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

《建议》进一步彰显了人民至上这一价值导向,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全会部署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始终贯穿着“民生为大”的执政理念,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深刻体现了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民生需求的持续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把满足民生需求与拓展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二者成为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在工作之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事业才能更好地链接起来。

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命题。回顾历史,我们也曾经历过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发展阶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积累了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例如,在区域发展上,不平衡现象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缓慢;在收入分配上,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制约了消费能力提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民生福祉,也制约了内需潜力的释放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问题更加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对民生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等重要论述,科学指明了民生工作的定位,深刻阐明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民生建设不是经济发展的成本负担,而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和发展动力,二者构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以此为指引,民生政策从被动应对社会问题的“补偿型”模式,向主动培育发展动能的“赋能型”模式跃升。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投资于人”的创新理念,再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我们党推动民生与发展有机衔接,将人的发展置于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

“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不仅是理论命题,更是实践要求,需要以更精准的政策工具、更系统的制度设计,将民生“痛点”转化为发展“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可以从供需协同、科技赋能、开放合作等维度采取一系列举措。

以民生需求升级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与消费理念深刻变革,我国消费市场正呈现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标准化”向“个性化”、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也对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民生领域的消费升级,正是破解供需结构性错位、释放内需潜能的关键突破口。《建议》深刻把握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辩证关系,将“惠民生”与“促消费”深度融合,通过“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协同发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深刻把握“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逻辑:一方面,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需求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创新服务消费场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与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与多样化发展,以供给创新激发潜在需求。

以科技创新赋能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民生领域的嵌入,是实现发展空间拓展的关键杠杆。《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支点,通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打通从实验室创新到民生应用的转化路径。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重构民生服务范式,智慧农业技术保障了粮食安全,城市大脑提升公共治理效能,智慧教育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共享,远程医疗破解基层诊疗资源瓶颈,自主可控的能源系统支撑了绿色转型。这种科技与民生的共生关系,印证了“惠民生”与“促增长”的辩证统一。民生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场景牵引,科技进步又为民生改善开辟新路径,推动形成民生改善与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多赢格局。要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卡脖子”领域的攻关,推动数字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科技创新更直接惠及民生改善和产业升级。

以高水平开放拓展民生发展新空间。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全球变局下,《建议》专节部署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等。其深层逻辑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以外部优质要素激活国内民生领域供给升级。服务业开放成为关键突破口。应实施“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的开放策略,放宽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引入国际先进机构和管理模式,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数字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民生相关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倒逼国内服务标准提升,将开放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领域的优质供给。

(作者:杨未,系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