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9月26日报道,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连续五年完成GEP-R核算,在全国首创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既让生态价值真正可见、可用,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形成了践行“两山”转化路径的“北京模式”。
9月24日,市民在顺义区后沙峪镇的温榆河公园内休闲赏花。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9月25日,北京首次公布了2024年可比GEP-R(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为3731.8亿元,标志着这座城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是可量化、可交易、可产生经济效益的宝贵资产。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的实践结晶,更是发展方式从追求单一经济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演进的有力证明。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核心载体,是破解“两山”转化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实践。然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成为制约“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瓶颈。“北京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它成功破解了生态价值“度量难”难题。长期以来,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而它们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提供美景等无形服务却长期被排除在传统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北京制定GEP核算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完成省级层面核算,为无形的生态产品服务找到了有形的标尺。延庆区野鸭湖湿地42亿元的生态价值评估,不仅让抽象的生态服务变得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行为逻辑。当生态价值可以被量化比较时,像抓GDP一样抓GEP便成为可能,生态保护从道德呼吁转变为硬性考核,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转变。
更具创新性的是北京首创的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这一制度创新重塑了区域间的价值流动路径。传统的生态补偿多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而区和区之间的横向交易机制,则让生态价值真正进入了市场配置的轨道。2025年,绿水青山还帮延庆“赚”了一笔钱:延庆区与海淀区通过一笔绿色交易,获得5331万元资金,这不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发展红利的再分配。生态涵养区不再是被动接受补偿的“牺牲者”,而是通过主动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生态服务的“供给方”;经济发达区也不再是单向的“施舍者”,而是通过购买GEP-R值成为生态服务的“消费者”。这种机制巧妙地将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部化,让守护绿水青山的行为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北京模式”的第三个维度是生态价值向民生福祉的转化机制。密云区的“生态认证”让蜂蜜价格从40元跃升至98元,门头沟西王平村的VEP核算预计带来3500万元收益,炭厂村民俗旅游收入超千万元……这些鲜活案例表明,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条从生态保护到市场认可的完整价值链。当消费者愿意为生态友好型产品支付溢价,当村民因保护环境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生态保护就是发展的新机遇。这种转化不仅提升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认同。碧水映蓝天, 青山伴白云。这样的诗意画卷,不仅是生活的美好环境,更是发展的宝贵财富。2024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缩小到2.32∶1。这是北京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让更多的人从生态建设和保护中获益。
绿水青山变现生金的“北京模式”,生动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的传统发展范式,走出了一条超越传统工业文明范式、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我们相信,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生态共富的故事,也将越写越精彩。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