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9月17日报道,营业收入总额12.50万亿元,净利润总额1.45万亿元,研发投入总额1889.44亿元……北京上市公司三项重要数据均位列全国之首。这份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个正在转型升级的经济体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基本盘”稳固与“新动能”培育的生动实践。
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压舱石”的关键作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北京辖区上市公司数量为477家,仅占A股总数8.79%,却贡献了A股总市值的22.18%,更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三项指标上分别占据35.79%、45.23%和61.24%的份额。135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贡献了北京辖区九成以上的营收和利润,26家跻身“千亿营收阵营”。以工、建、农、中四大行为代表的金融板块更占据A股金融业近六成份额,这种集中度既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经济中枢的独特地位,也展现了国有资本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定海神针”作用。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结构之变。当央企发挥稳定器功能的同时,民营企业正在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50%的上市公司,一共有34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据25席;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的48家公司里, 33家为民营企业。这种增长动能的结构性转移,标志着北京经济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生物医药、电子等五大行业贡献了“双增长”企业的过半份额,而汽车、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等行业则以超过20%甚至40%的增速领跑,这些数据勾勒出一幅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研发投入数据或许是最能预示未来竞争力的指标。2025年上半年,北京辖区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总额达1889.44亿元,占全市场总量的23.70%,这是北京上市公司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刻理解和践行。值得注意的是,研发投入格局呈现出“国企引领、多元参与”的鲜明特征。国有企业贡献了近八成的研发投入,展现了国家队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中的引领作用;而民营企业则在细分赛道展现出独特的创新灵活性,在人工智能算法、生物医药临床转化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这种分工协作、互补共进的研发格局,正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北京上市公司的表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一方面,传统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地位,继续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开辟增长新空间。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正是中国经济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的充分体现。
从更深层次看,北京上市公司的业绩结构映射了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轨迹。从“传统重资产主导”向“创新轻资产+传统重资产协同”的转型,不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发展范式的变革。随着生物医药、机械设备、通信、电子、汽车等行业在营收结构中的比重持续提升,这是新质生产力正以“增量突破”的方式重塑经济发展格局。这种变革既源于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也得益于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体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北京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面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镜子。它照见了规模与创新、稳定与活力、传统与新兴之间的辩证统一,展现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信号。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这种稳固根基与培育新动能并举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范本。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