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9月18日报道,近日,《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2025年-2035年)》已由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将建成25个城市级公园游憩活力圈,首批构建17片公园游憩活力群。
北京公园体系的不断发展变迁,折射出中国城市化理念的升华。过去数十年疾风骤雨般的城市化进程中,公园往往被视为高楼大厦间的“点缀”或“绿肺”,功能局限于生态调节与休闲观光。然而,这座千年古都的新规划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思维:公园不再是孤立的绿色孤岛,而是通过“公园-绿道-活力圈-活力群”公园游憩体系,有机嵌入城市肌理。这种规划思维的革命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僵化界限,让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相互渗透、彼此滋养。绿道如同毛细血管,将公园的活力输送至城市每个角落;活力圈与活力群则如同心脏,迸发出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多元能量。这种“大花园”理念,正是对“城市是有机生命体”这一前沿城市观的最佳实践。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2025年-2035年)》,精准把握了“保护”与“活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打造100余条景观视廊、疏伐沿岸植物等精细化手段,让自然生态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其原始之美。另一方面,它鼓励功能复合利用,植入儿童游乐、文艺展演、体育运动、市集消费等模块,推动园景向场景转换。这种“活化”是基于对自然尊重的前提下,让自然空间成为人文活动的优雅容器。正如规划中所描绘的,未来北京将形成文化探访游线、四季观景游线、滨水游线及活力消费游线。四条游线与历史、自然、生活及经济深度融合,汇成一曲和谐的城市文明赞歌。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期的规划至关重要。在宏观蓝图之下,规划对区域差异化的尊重同样彰显出先进的人文关怀。首都功能核心区追求“静美”,通过文化探访线路和古树主题游线,守护古都的庄重与底蕴;中心城区凸显“多元”,依托亮马河、三里屯等载体,释放现代都市的蓬勃活力;而城市副中心、平原多点地区和生态涵养区,也必将根据其区位特征获得量身定制的发展指引。这种分区施策的智慧,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陷阱,让每个区域都能在整体和谐中绽放独特光彩,最终形成一幅“和而不同”的都市生态画卷。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2024年底,北京已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全市公园总数达1100个,累计建成绿道总长度达2015公里。1300座公园的愿景,北京公园游憩体系的升级,回应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物质丰裕的当下,城市居民的需求早已超越基本生存层面,转向对生活质量、审美体验、精神满足的更高追求。一座能够提供“可静憩、可活动、可观赏、可游览、可体验、可消费”丰富游憩场景的城市,正是对这种期盼的深切回应。公园活力圈的建设,本质上是在创造一种“诗意栖居”的宜居宜业环境。在这里,人们既能找到逃离喧嚣的宁静一隅,也能参与充满烟火气的市集活动;既能独自沉思于古树之下,也能与家人朋友共赴自然之约。这种多元包容的空间设计,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的最好践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北京迈向“大花园”的旅程,不仅将重塑城市的外在面貌,更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灵状态。当公园成为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纽带,当绿色空间转化为活力场域,城市将不再是冰冷建筑的集合,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每一个漫步于绿道的市民,每一个在公园中欢笑的儿童,每一个在文化线路中感悟历史的游客,都是这座活力花园中跳动的音符。从“千园”到“一个大花园”,把北京建设成为布局均衡、活力多元、全民共享、独具文化魅力的大花园,未来的北京城市将变得更美、更有活力。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