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山遗址看中原腹地仰韶晚期古国文明

从西山遗址看中原腹地仰韶晚期古国文明

中原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中心区域,广义的中原包含两个核心文化区:西侧的“陕晋豫邻境地区”包括关中东部、运城、临汾及三门峡地区,以黄土高原南部河谷地带为代表;东侧的“中原腹地”即狭义的中原,以环嵩山的豫中郑洛地区为代表。在前仰韶时代及仰韶早中期,西侧的陕晋豫邻境地区是中原文化更为发达的区域,而中原腹地则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这种情形在仰韶晚期发生了重大转变。西侧的陕晋豫邻境地区逐渐走向衰落,而东侧的中原腹地则迅速发展并呈现出繁荣景象。仰韶晚期是古国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处于核心位置的中原腹地无疑在这一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往中原腹地早期文明进程的阐述主要集中于嵩山西侧的洛阳地区,对嵩山东侧郑州地区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期的考古发现与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郑州地区仰韶晚期文化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达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区域,尤其是西山遗址在文化发展、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石器工业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深入理解中原腹地仰韶晚期的古国文明进程提供了关键例证和重要视角。

中原腹地新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高峰。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西,北距黄河约4千米,南面紧临黄河的支流枯河。西山遗址可分为三期,分别对应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总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出土了2000余个房址、墓葬、灰坑等各类遗迹,是中原地区文化序列完整、内涵丰富的高等级仰韶遗址。

西山遗址经仰韶中期(公元前4000——3300年)的迅速发展达到晚期(公元前3300——2800年)的高度繁荣,形成了鼎、罐、壶、钵等代表中原腹地仰韶晚期文化传统的典型陶器组合,彩陶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反映出一定的身份地位与审美水平。相较于陕晋豫邻境地区周围被高原、山地、河流所环绕的相对封闭环境,偏东的中原腹地环境更为开放,又处于仰韶与大汶口两个文化系统的交汇地带,与东方海岱文化的互动较为频繁。西山遗址出土的背水壶、薄胎杯、镂孔豆等陶器,显示出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密切关联,圈足器的大量出现还可能受到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可见,西山遗址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迅速发展,代表了中原腹地新石器晚期文化发展的高峰。

以旱作农业和家畜饲养为主的生业经济。仰韶时期中原腹地的气候温暖湿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渥的自然环境。中原腹地在仰韶中晚期形成了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西山遗址的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也表明先民主食中C4类植物占绝对优势,体现出旱作农业的主导地位。

仰韶晚期文化互动日益频繁,中原腹地成熟的旱作农业影响到东边的大汶口文化,而南方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的稻作农业也对中原腹地产生了影响。从仰韶早期至晚期,家养动物在哺乳动物中的占比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西山遗址以猪、狗为主的家养动物占比超过60%,其中家猪在家养动物中的占比又超过90%。可见,西山遗址的家畜饲养已经相当成熟,这也是中原腹地家畜饲养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生动写照。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农作物栽培与家畜饲养的重要发展阶段,西山遗址所在的中原腹地,在仰韶中晚期完成了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向以旱作农业及家畜饲养为主的生业经济转型,近千年稳定的种植及饲养结构也保证了农业社会的长期繁荣。

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仰韶早期的西山聚落规模不大,主要分布在遗址东南部的部分区域。仰韶中期,西山聚落迅速由遗址东南部向北部和西北部的高地扩展,在仰韶中期偏晚阶段开始修建城墙,但在仰韶中期之末破坏殆尽。仰韶晚期,西山聚落进一步向西部的高地扩展,面积达20万平方米,并且重新修建了约2.5万平方米的古城,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拔地而起。

西山古城的平面形态近圆形,系单重城墙加外环壕的结构。城内功能分区完备,城门、道路及建筑的布局井然有序。城墙采用先进的版筑技术,城角加宽、加高且层层收杀,体现出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可见,统治阶层在组织管理、工程技术、资源调配等方面具备强大权力,西山古城应该是一处政治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在西山这一中心聚落的南侧分布着大河村、青台、汪沟等次级中心聚落,在次级中心聚落周围又分布着大量的小型村落。很显然,中原腹地已经形成金字塔形的三层聚落结构,而且西山与大河村所代表的政治性与商贸性城市并存的模式,对此后中国早期城市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都表明仰韶晚期古国的社会组织、阶层分化与军事冲突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为后世龙山及夏代的早期国家文明进程埋下了伏笔。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石器工业体系。西山遗址在仰韶晚期已经形成了以石铲、石刀、石镰等农作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抹子等木作(建筑)工具,磨盘、磨棒等食品加工工具,石锤、砺石等石器加工工具,以及石纺轮等纺织工具为代表的成熟石质工具组合,代表了中原新石器时代石器发展的高峰。

其中石铲用于建城挖壕,石斧用于获取木材,石锛、石凿则将木材加工成建筑板材,石铲、石斧还兼作武器,这些都是聚落营建的重要工具与军事冲突的关键武器,在西山古城的持有量明显高于其他聚落。这些石器用料考究,需要长途跋涉到距离遗址数十千米的嵩山东麓及其附近的河流上游才能获取,琢磨技术的广泛运用还使石器形态达到了较高的规范化程度。可见,对聚落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石器生产已经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成为统治阶层控制的重要生产部门。相较而言,石刀、石镰、石抹子、磨盘、磨棒等普通居民用于收割、抹墙、研磨食物的小型日用工具用料较为随意,在遗址附近河滩便可大量获取,形态的规范化程度较低,琢磨技术的使用也不稳定,生产水平明显较低。

简言之,西山古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石器工业体系,显示出中原腹地重视聚落营建、合理调配资源的社会生产模式,为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及聚落营建提供了基础动力,展现出仰韶晚期古国文明进程的核心特质。

综上可知,仰韶晚期以西山古城为代表的郑州地区,在文化发展、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石器工业等方面都已达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峰,权力、财富、手工业和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这也表明中原腹地仰韶晚期的古国文明进程已经发展到夏代以前的高峰,进入类似“酋邦”的阶段,为以陶寺、二里头等“超级聚落”为代表的早期国家文明的产生,积蓄着力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