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教育之争、科技之争、人才之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必须一体推进、协同发力。面向未来,要聚焦“一体推进”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问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聚合,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置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再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意味着我国在三者发展上更加强调从物理性集成组合向化学性一体融合的演进,以此实现要素贯通、机制耦合、效能倍增。
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内在贯通、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基础所在。现代教育体系不仅强调系统传授知识,更着力培育人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科技则发挥着关键的牵引作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能够为教育理论创新、内容更新、实践变革注入新的动力,赋能教育现代化;同时,科技创新实践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场景与前沿课题,以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方向引导重点领域国家战略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才是教育、科技之间的重要纽带。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国家与民族的竞争力。高水平的人才既是教育成果的体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能推动教育提质与科技突破双向赋能、循环互促。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筹协调、一体推进,既是遵循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效能。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人。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源源不断为国家造就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在深海探测、卫星导航、激光技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不少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协同推进系统性工程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把“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协同推进。
一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这要求从教育强国建设出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构建覆盖人才全周期、创新全链条的培养体系。从科技强国建设出发,依托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推动学科布局与科技前沿、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从人才强国建设出发,营造教育支撑科技、科技赋能教育、人才引领发展的良好生态,加速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三是形成高效协同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保障。要着力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推动科研组织模式、人才评价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系统改革。通过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通过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推动重大科研任务布局与高质量教育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与多元评价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机制
有了目标和方向,关键还在落实和执行。《建议》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如此,方能更好确保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落地见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其一,强化规划衔接。“十五五”时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必须强化系统观念,既要立足全国发展大局进行精准定位,又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之间的有机衔接与协同推进。可考虑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科技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发展规划之间建立贯通机制,推动战略目标一致、阶段任务匹配、资源配置协同,形成层层推进的系统布局。
其二,强化政策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仅要在宏观层面加强其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更要注重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战略性、方向性部署,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特别要注重各项举措在制定与执行中的协调配套,增强政策系统性和耦合度。既要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也要在落实中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与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的主体与责任,防止政策空转、责任虚化。
其三,强化资源统筹。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壁垒,推动资金、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在教育、科技、人才体系间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以系统思维促进跨领域协作、跨部门协同,不断优化完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可在重点学科、关键技术和高层次人才集聚领域开展统筹试点,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切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其四,强化评价联动。应加快建立符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规律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议在人才评价中体现教育贡献与科技实绩、在科研评价中强化人才培养成效与教育支撑作用、在教育评价中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创新转化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过程的全周期监测和多维度评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保障阶段任务纵向衔接,形成制度合力。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