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另外,我们还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我们还有一条重要“赛道”——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重塑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与产业经济地理格局的先导力量。布局未来产业,对我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要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加强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议》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与前沿技术紧密联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一重大原则和根本导向,将绿色低碳要求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民生方面的重点部署
《建议》指出,我们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十五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涵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做好兜底工作要依靠社会救助、慈善制度等。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和保障民生改善力度,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人民生活品质既涵盖客观层面的衣食住行等基本要素,也包含人们主观层面的感受,即我们常提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将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针对民生问题,《建议》重点部署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二是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三是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年龄限制政策,发展银发经济。
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接下来,我们还要防止返贫现象出现。
(二)促进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岗位,让广大劳动者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而使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是民生的重要领域,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我们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解决好房地产问题,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我们还要根据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断加强老旧小区改造,使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物质需要。
(三)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都十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56789”的说法,即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我们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始终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始终将民营经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位置,一以贯之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