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10月22日消息,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一系列国产网络影视剧与网络游戏,也在全球文化消费市场掀起热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数字元素富集的贸易领域规模超3700亿元,占文化贸易比重达25.8%。
当前,网络文学、网剧和网游,正作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以磅礴之势走向世界。为何“新三样”能在海外大放异彩?纵观其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我国文化出海已从零散的产品输出,升级为系统化的生态构建,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技术支撑的多元生态。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从网络文学到微短剧等业态创新,新技术与新业态的深度融合,构筑起我国文化出海的竞争优势。这不仅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更是中国文化在全球格局中地位提升的生动体现。
技术赋能,打破文化出海壁垒。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中国文化出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长期以来,语言障碍是文化出海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今,网文平台借助AI技术大幅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效率,使数以万计的中国网络小说得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传播处处长张富丽指出,新技术正不断助力网络文学乃至数字文化产业实现更高效率的价值转化。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数字平台通过投资海外网站、文化传媒公司、出版社等方式,与外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起多层次传播渠道。法国最大的中国网文翻译平台元气阅读网络社区总编辑查尔斯·德威敏锐地发现,社交媒体与流媒体平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数字丝路”,为更多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可能。这种以技术打通渠道、以平台构建生态的出海模式,让中国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
业态创新,引领全球文化潮流。中国文化出海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的赋能,更在于业态的持续创新。国产微短剧在国际市场的异军突起,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一率先在中国诞生并发展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高度契合当下国际经济环境的特点,不仅取得了可观收益,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阚平认为,微短剧是具有我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新业态,其国际成功绝非偶然。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刘金松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竞争优势:尽管美国、韩国企业开始模仿我国文化出海新业态,但中国已建立起以数据驱动、算法分发、社交传播、用户反馈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形成了产业全链条的“新”与“全”。这种系统化优势,正是中国文化产业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的关键所在。
构建健康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出海进程的深入,中国文化产业正经历从粗放式扩张到精细化运营的转变。杭州熙丽泉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唐琥珀深切体会到这种演进:“行业经历了从‘拼胆量’扩张、‘拼能力’创作,到如今‘拼视野’发展的阶段。”随着海外市场竞争加剧,内容制作水平、本地化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已成为制胜关键。面对模式固化、品质参差不齐等挑战,构建健康的出海生态势在必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提出,可建立中华文化基因数字备案库,对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确权,同时组建多方参与的评审机制,避免技术滥用导致的文化失真。这一“技术+文化+制度”的协同路径,将为文化出海筑牢生态根基。阚平教授强调,文化出海需要持久的生命力,应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培育健康市场,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与自有平台搭建。这些举措将有效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自主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展望未来,预计到2027年,网文出海作品总量将超百万部,网剧海外收入有望突破100亿美元,出海网游收入将达250亿美元以上。这背后,是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也是中国文化从产品输出向生态构建跨越的生动体现。在全球文化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以新技术、新业态为双翼,中国文化出海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只有把握数字时代脉搏,坚持创新驱动,持续优化生态,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为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条新航道,不仅通向商业成功,更通往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美好未来。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