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支农长效机制  建设和谐新农村(2)

核心提示:农民依法承包集体的土地来进行经营,这是我们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一条政策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我们国家现在只有18.5亿亩耕地,人均1.4亩,是全球人均耕地的40%。现在我国低于人均0.8亩耕地的县市有670多个……我们现在的人均淡水资源量228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京人均水资源量246立方米,叫极度干旱区……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

任务已经明确指出来了,那么,现代农业的要素都是什么?制度基础是什么样的?一般的讲,所有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其农业的基本模式大体上是相同的。

第一,是家庭经营不管土地是集体所有,还是私有,其基本形态都是家庭经营,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有发达的合作组织。这个合作组织要能够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组织起来。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主要作用就是规范、调整、鼓励、支持农民的合作。我们常讲,农户规模小、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困难、农民进入市场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就是要靠农民的合作。

第三,有发达的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央也提出来,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当然,对于农民的服务系统不仅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事情,也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公益性的服务,中介组织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务。我们说双层经营,实际上就农业来讲,比如说就种植业和养殖业,就是农民家庭经营,专业合作,集体组织提供服务,政府给予一些服务,其基本的形态就是这样。

第四,政府、企业和社会为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有关的科学技术。包括装备和技术两个方面,既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包括农业资料销售,等等。

这些要素构成了我们现代化农业的特点。当然,我想这个农业的发展,在传统的农畜区与大城市郊区,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条件不一样,发展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的优势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现代农业的建设。像北京或者上海这些大城市的郊区农业的现代化,就跟传统农区完全不一样,已经是都市农业了,如果再让农民去种麦子、玉米,这个要素价格就过高了。有的同志会想:在北京或上海这些大城市没有农业行不行?回答是:不行!为什么?因为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以外,还有养护生态环境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功能。这是为全球所普遍接受的观点。像日本,稻米种多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就要缩减水稻田的面积,政府给农户补贴,让农户别种了,但是要把稻田灌上水给养着,因为这个做法能保护土壤,维持水分和资源环境;或者种草,因为农业有巨大的生态效应。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已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朝阳产业——生物技术、生命科学、能源技术和材料、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大多都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

这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实施四项补贴。同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三高”:一是财政支农的比例增量要高;二是国家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要高,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温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讲的;三是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部分要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这三项要求,就是要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具体的政策就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现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缺乏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我们的一个瓶颈,是一个“卡脖子”的地方。广大的农村地区缺少资金,而金融服务又不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乡村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足够的支持。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一年来反复在讲这个问题。

再有就是加快科技进步,这是六中全会关于和谐社会建设当中作为农村建设的一个要求提出来的。要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完善扶贫机制,改善贫困农村的生态生活条件。

谈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已经讲了大概两年,表现在中央财政的收入当中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农村。财政部提出来,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今年财政收入又有五六千亿的增加,主要用于农村,用于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义务教育。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控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现在,不管在经济运行当中还是在社会当中,土地问题的矛盾都很尖锐。土地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国家层面讲就是耕地。最新统计显示,我们国家现在18.5亿亩耕地,人均1.4亩的耕地,这个量是世界人均耕地平均水平的40%(全球人均耕地平均水平3.35亩左右)。现在,我国低于人均0.8亩耕地的县级单位有670多个。温总理讲,18亿亩耕地是个底线。前一段时间,国土资源部向国务院报了一个用地规划,要减少八千万亩耕地,被驳回了。国家人口在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在减少,复垦、退耕还林还要占掉一部分,现在我们的耕地养活十几亿人实际上已经很困难了。有的同志说了,中国不有的是荒地吗?怕什么?而国土资源部地政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可开垦的荒地没有多少,三千多万亩吧。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反复强调严控土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想这是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为什么矛盾这么尖锐呢?因为我们正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城市化、工业化要占地,就要考虑怎么尽量少占地,怎么提高已占土地的使用效果。就是说,已经占了的地,怎么提高它的使用效果,这恐怕是一个大课题。因为我们国家要追求现代化,就要工业化、城市化,可能要减少农民,但是我们这个耕地不敢再少,这里面有一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你比如说,我们国家人口现在是13亿,预计2020年可能到14亿,2030年可能到15亿多、16亿左右。如果人口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就会越来越少。

而且还有一个大问题,水资源,我们国家还是个缺水的环境,现在人均的水资源量228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家八千多,世界平均水平将近九千,我们只有两千多。那么,像北京,人均的水资源量246立方米,以色列是人均一千啊!所以,水资源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是一个及其严重的问题,不管是发展农业还是发展工业,所以要南水北调,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等,因为低于300立方米,联合国的定义叫极度干旱,低于300就叫极度干旱地区,还不是干旱半干旱叫极度干旱地区,实际上咱们都处于在极度干旱地区。 那么我们北方地区又是粮食的主产区,比如河北、河南是小麦和玉米产区,内蒙古、山西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的产区,缺地缺水。我们是人口大国,农业资源匮乏啊!

既然这样又缺地,又缺水,那我们进口粮食行不行?上国际市场上买粮食行不行?从以往的经验、从我们的国情、从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以及我们这几年发展的历史来看,依赖国际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一年的消耗水平是5亿吨粮食,精确一点讲,4.8—4.9亿吨,这里面包括了口粮、玉米、大豆,也包括了薯类,都算在里面。咱们现在的年产量,2006年大概9800吨。4.9亿吨,这个量是一个什么概念?全世界的粮食交易总额是2亿吨?只能提供1亿吨的玉米,1亿吨小麦,大米的交易也就是两千七八百万吨。我们一年消耗的大米量在1.8—2.0亿吨之间,几乎是国际市场交易量的8—9倍,也就是说,国际市场全球的粮食交易总量,不足我们国家一年消费量的50%。而且,我们没有可能把全世界的粮食都买来,没有这种可能性。全球35个缺粮国家,你把这粮食买下来人家吃什么啊?而且你一旦买粮食超过了10%(国际上有经验数据分析),价格就翻着倍地涨。最明显的是1996年,当时我在美国,就看着粮食的价格,中国进口了2010万吨的小麦,小麦价格从120美元一吨看着就翻到248美元一吨,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有意见。

所以,中央提出,要立足本国资源,保障国家的粮食开支,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把我们国家十几亿国民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寄托在国外、国际市场上。那是不行的。而且,还有其他的政治因素。所以,为什么要严格保护耕地呢?这个问题确确实实是个宏观的、全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我们长期发展和子孙后代的问题。

在这些条件约束之下,怎么推进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只能在自己条件下面做,因为你没有办法。咱们都知道日本是小农经济,日本农户的经营规模却是中国农户规模的10倍。美国的农户,美国也是家庭经营,他农户经营规模的水平是中国的400倍。条件不一样。咱们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只能是依据我们自己的条件来做事情。

还有一个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这个问题也非常难。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当中,土地从农用地转成非农用地,土地在资本化过程中肯定大幅升值。那么,农民要不要参与这个过程?要不要受益?这些问题都很复杂,现在国家还在探讨这个问题。

大家可能也都看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除了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了六项工作之外,还提了十项要求,内容基本上和六中全会的要求是一样的。体制方面啊、投入方面啊、金融啊、财政啊、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啊,等等,总的一条就是,要在工作当中实实在在地抓农村。胡锦涛总书记反复讲重中之重,出现在我们党的文件上,出现在重要的会议上,大概有五六次,重中之重这个提法。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