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大家都可能听过这个故事,就是曾国藩在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是屡战屡败,他的副将在给朝廷写奏折的时候也是如实呈报。曾国藩拿过来这个奏折就改了两个字,就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一个屡败屡战把一个败将转变成了一个百折不挠、十分顽强的将领形象。所以,积极的思维习惯就能使事情出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还有,兄弟两个推着一辆车去卖花,中途车翻了,花盆落到地上,一个兄弟就说哎呀这么多花盆都给打碎了,另一个兄弟则说幸好有些花盆还是好的,还在。前一个是悲观的,后一个是积极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习惯就可能导致我们不同的情绪状态。
还有一种积极的思维就是辩证的思维。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挫折是一种危机。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加机会的意思。一个人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就会成长;如果你放过了这个机会,就会退化。这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这也是辩证思维。
还有就是发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现在不好,可以向将来好的转化。比如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祸兮福所致,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的。
还有是全面地看待问题。比如我很丑,如果全面的看,我还很温柔。我个矮,但我很灵活。相对的不好中有好的一面。胆小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谨慎;我嫉妒你实际上我是在恭维你;我比较自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就是比较谦虚呢?所以说,不好的里面又有好的一面。我们都说一个人优点过了头就成了缺点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是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会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第三条,就是讲一下与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相伴。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的反面是什么?就是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我提炼出这四条,这四个行为和心理状态也正是我们领导干部和比较优秀的人中经常出现的行为、经常会存在着的心理状态。第一个要警惕A型行为,第二要疏导C型行为,第三要享受独处,第四要慎防抑郁症。
第一,要警惕A型行为。什么叫A型行为?A型行为的发现和研究是这样起源的,就是心血管门诊的诊室前,候诊的椅子经常是坏的,木的把手经常被磨得都脱了漆了,椅子经常咯吱咯吱的,木匠要经常来修。这个木匠就对心血管门诊的医生说,你们这儿来的人很多都是躁动不安的人。这一点提示了心血管的专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做这方面流行性和统计学的调查,就总结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发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呢?就是A型行为。这些行为都有哪些特征呢?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催促感,总是企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这样的人是不是工作效率很高?长此以往,这样的人是不是在工作单位中业绩和效率非常诱人?肯定是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了?我们领导干部中、优秀的人才中,很多人都是这种A型行为的人,急躁,无耐心,即使吃饭和说话等日常的事务也要尽快完成。
我们都可以从领导同志身上发现这一条,醉心于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宁愿牺牲休息,争强好胜,雄心勃勃,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常有侵犯性,不能放松,总想找点事做,稍微一闲就有浪费时间的内疚感。这些心理行为特征是不是经常可以在我们的干部中发现?而且这些干部常常是优秀的干部,而这些优秀的干部常常也是心血管病、冠心病的患者,很多人死于心脏病的猝发。爱立信的老总杨迈在他临死前的前一周一直在连续加班,而且在连续加班以后他也不自觉,依然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做那种剧烈的运动燃烧自己,最后就死在了健身房里,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同事。所以说,我们都要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作自省。我们对照这些来看看,是不是也有这些症状,也有这些表现?如果有这些表现,而且比较多,那我们就该警惕了,是不是可以放慢我们的脚步,是不是可以放慢我们的节奏,为了将来不得冠心病,为了某一天不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要疏导C型行为。C型行为也称为容易诱发肿瘤的行为,这种行为都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经常说得癌症的净是好人,情绪压抑,从来不对人家发火,性格能够自我克制,表面上处处都依顺我们,谦和、忍让,但是他内心呢?是有怒火的。谁都是人,谁都有七情六欲,凭什么人家没有火?人家也有火,只不过压在内心了,生闷气了,那么癌症就发生了。我有一个同事是劳动模范,是单位的优秀共产党员,他当初在基层部队,我在那儿当医生,那个基层部队有一个物资仓库,他就是这个仓库的保管员,他管着水泥、钢材等建材,拿俗话说很有油水。多少人找他要木材,走后门,他都能够比较好的恪守职责、坚守岗位。我们专门拍过他的一个片子,把他的事迹宣传到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栏目。没过三四年以后,他就得了肝癌了。他本来处处就忍让,能克制,这么一宣传,他更克制、更忍让了,然后这几年他又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宣泄,就死掉了。他真是个好人。这种C型行为的人就是这样,自我克制,对所有人都忍让,所有痛苦都自己一个人扛。我希望在座的领导,我们再模范再优秀,也是人,不是神,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该宣泄的时候我们就找个人倾诉。像刚才我讲的,找个地方合理的宣泄去,别把它压在心里。我们的牛玉儒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我和他没有近的接触,不好肯定。但是我想,我们许多领导干部都有自我克制的这种品质,希望在座的干部都能够明白这种C型行为对自己身体的损害。
第三,享受独处。我们常说高处不胜寒,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会做到高位,我们虽然不是太高,一样能够感觉到那种孤独,有事情不敢跟领导说,不敢跟同事说,跟家里人也不敢说。我们要坚强,我们要撑着男子汉的这种形象,所以,我们就孤独。但是,事实上,有一种人是有这种独处的需要的。这种人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实现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有种评判,他说在人群中有百分之十的人属于自我实现者,他们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有社会贡献力的这种人,他们有独处的需要。而独处的时候,正是他们自省、深谋远虑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所以,能够忍受独处或者能够享受独处的人,一定是个心理非常成熟的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找情人的、不会独处的或者不合理宣泄的人都是心理上不成熟的人。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评价,不是从道德的角度评价。每个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处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它。等我们慢慢接纳了孤独,让孤独和我们的生活一直相依相伴,这个孤独就变得无所不能起来。我们都知道《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最初他也是很孤独,后来怎么样?他接纳了孤独,适应了荒岛的生活,成为了那个荒岛的主人。所以,我们能不能战胜孤独,孤独对人到底能损害到什么程度,就看我们怎么把握它。
我们优秀的干部,很多人在某种意义上、在某种时间段,都是显得比较孤独的人。我刚才说了,我们接纳它,享受它,去感受独处的时候那种思维的清晰,那种创造力的迸发。我们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很好反省自己。一个不会独处的人是没有自省能力的人。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有一个独处的需要,换个角度说就是孤独感。我们只有接纳孤独,让它与生命共存,我们才能避免因害怕孤独而违心地去讨好某些观念、某些团体,或者为金钱而出卖自己的意志、思想,才能活出我们自己来。
第四,慎防抑郁症。刚才我说过,抑郁症是在我国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年龄组疾病负担占第一位的。抑郁症导致的自杀率是12%,而且抑郁症患者要自杀,你很难拦住他,基本上是防不胜防,他会千方百计地想死,根本不是做秀,也不是吓唬谁。抑郁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生活的绝望,对生活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了。我在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一再告诉我们,对于抑郁症的患者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一定要让他的家人、医生时时刻刻关注他,因为稍不留神他就自杀了,而且他也是屡败屡战,死了一次死不成,他还会再死第二次。
所以说,对于抑郁症我们要坚持“三早”的措施。什么叫“三早”?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抗抑郁剂的治疗,大多数人都可以痊愈。所以,治疗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且不会对身体留下任何的损害和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影响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所以,不管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我们的家人,对我们同事,对我们朋友,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警觉。当一个人突然无原因地产生失眠,甚至持续数周数月,这常常是患抑郁症的一种重要的信号,我们要及早识别、警惕它,防止我们的家人、朋友出现意外。而且我们对自己也要有这种警觉,不要讳疾忌医。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人物,像丘吉尔、林肯、牛顿都曾经是抑郁症的患者。抑郁症患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攻击那些优秀的人。丘吉尔曾经说过,那条疯狗又盯上我了。像台湾的女作家三毛、上海大众汽车的老总都是死于抑郁症。
今天,我给大家谈了我们怎样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怎样才能有乐观的情绪。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主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