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彭国球:人际关系与和谐家庭(4)

 


我们说讲话,真正字面的内容只占了信息来源的7%,38%是靠声音、声调这种语言、语速来表达的,更多的是身体的语言。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我们听节目和看节目是不一样的,家里人也是这样的,打电话和面对面说话是不一样的。善意的表达躯体的语言,我们用的多不多啊?我们在家里微笑多吗?我们出去了,笑脸对人,一到家里就把脸拉下来了,说我都笑了一天了,回家还能笑吗?其实人家说,最好的礼物是微笑,微笑又不用花钱。而且什么人微笑都是漂亮的,都是美丽的。唯独到家里以后,我们就把这个微笑,把这样一个很好的礼品,给浪费掉了。小孩拿着作业本回来了,成绩考了96分,父母的反应是什么?如果你的小孩读小学、初中,成绩单拿回来了,你是怎么反应的?我们很多的家长就是说哎哟,96分挺高的,你怎么还丢了4分呢?假如说他只考80分,那可能前面的话就没有了,说我花了这么多钱请了家教,你才考了80分,20分怎么丢的?
对家里面的沟通来讲,第一要夸行为,这样就不感觉是虚情假意,就感觉是真诚的。比如,这个菜你炒得非常好,我今天正好想吃这个菜。如果您尽说一些比较表象的东西,比较概括性的东西,那说出来的话,是不太一样的。你要夸一个人,夸你的先生,你的太太,夸你的婆婆,就说哪个事情让你感动了,哪个事情让你感谢他,说得具体一点。当面夸自己的媳妇,背后还夸自己的媳妇,她总会听到的。你要说一个人好,当着面可以不说他好,背着说他好,他一定会知道的,不信你去看看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反过来也是这样的。
我们需要赞美家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赞美,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他喜欢我,所以我会喜欢他。他越喜欢我,我越喜欢他,就是爱生爱,恨生恨。要注意赞美的技巧、夸奖的技巧,家里的一些事情,要找机会请教或者征询意见,特别是作为晚辈的向父辈请求,虽然有些事情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那再听听他的意见,感受是不一样的。父辈退休在家里了,有很多生活的阅历,或者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的知识,你作为子女的,听听他的意见,这会比经常给他买吃的喝的感觉还要好。在家庭内部来讲,这就是表扬,就是夸奖。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批评?批评一般是上对下比较多,父母对子女比较多。年轻的父母怎么批评子女呢?大家可以想想,你是怎么批评你的小孩的?那种批评是不是很有效?我们前面说了,任何的沟通不在乎你说的什么,而在乎对方理解了什么,接受了什么。批评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特别有技巧的。批评最好的方式就是三明治的形式,首先给对方一定的表扬和肯定,其中提出一些意见,指出一些不足,最后给出一些鼓励,这是比较经典的、有效的批评方式。无论是在单位、在家里还是在邻里,都是这样的。邻居家里最近晚上老唱OK,声音很大,影响我的休息,想跟他提提意见。如果说你们家别再那么晚唱歌了,声音别那么大了,他听了一定不舒服,不太愿意接受。假如说换一种方式,说你们家的歌声唱得挺好的,谁唱的?你能再早点唱的话,我们也可以欣赏欣赏。你再提建议,以后有机会我们定期到外面唱唱好不好?这个问题说完,你再说我们家小孩一般晚上10点左右就睡觉了,睡眠比较轻,有一点声音就容易打扰他的休息,第二天学习效果也差一点。这样的方式他一般就会比较好地接受,如果你上来就说,10点以后不要唱歌了,声音不要那么大了,我觉得这个效果要差一点。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批评一定要对事不对人。特别是婆媳之间,非血亲之间的这种批评,不要说婆婆怎么怎么不好,儿媳怎么怎么不好,而是说她哪一件事情不符合你的希望,这样会比较好一些。对于小孩的批评,我们经常犯的误区就是,一次犯错,把前面的事情再讲一遍,这样孩子听了就会很不舒服。我们自己有错误也是这样的,别人来批评自己能好接受,如果把以前的事情反复翻出来,我们心里不说什么,至少是不愉快的。
我们说的家庭和谐,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在提要求时,一定要先顾及对方的感受,要就事论事,不要算旧账。不要说“一贯”、“总是”、“从来”等,比如说,你从来就不收拾家里,你总是把衣服乱放,这种词用得太多,效果就不好。先生到外面喝酒去了,到11、12点才回来,事先没有跟你打招呼,你也不知道,六点钟就把饭菜做好了,做好以后就一直等,7、8点还没有回来,就自己吃了,吃了就睡了。后来他回来了,你就说,你看你又招呼都没跟我打一声就出去喝酒了,这是一种指责的方式。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说,你又喝酒了,没有喝多吧?你看你这么晚才回来,我也不知道你去哪里了,我非常着急,非常担心。我也不知道你跟谁去喝酒了,这几个小时我心里非常难受,一直等你回来。这样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产生一种内疚,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在家里要这样,要少用“为什么”、“干嘛要”这样的语言,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这些语言用上了。
要有一个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你是多么喜欢你自己。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可以喜欢家人,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很难谈得上爱家人。你是多么愿意亲近你家里人,你愿意跟家里人在一起吗?有空闲的时候你愿意和家里人一起度过吗?有时候不是这样的。有些来咨询的人,老大爷、老大妈工作几十年好不容易退休了,子女也成家了,两老口子住在一起,老头就把家当旅馆一样,吃饭就回来了,吃完饭跟别人去下棋、打牌去了,跟别人交流去了,跟自己的老伴很少沟通。所以,你要经常问一问自己,你是否愿意亲近自己家里的人,你是否愿意为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家务劳动,你是否愿意宽恕家里人。有时候对别人容易宽恕,对家人容易抱怨。
有一本书叫《态度决定一切》,对家人的这种态度,就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关系。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在唐朝的时候,一位大师是寺庙的禅师,他喜欢兰花,就养了好多兰花,养得非常非常好。因为他要到外地去讲经、讲学,要出去一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兰花交给他的弟子,让他们好好照养。大师走了以后,这些弟子也确实在好好照养这些兰花,但是有一天下大雨,下了一整晚上,第二天早上一起来,那些花盆都从架上摔下来了,都摔碎了,这些弟子就吓坏了。大师回来以后,弟子就把这个情况跟大师讲了,大师很平静地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这些兰花的”,没有半点的指责,没有半点埋怨。
 那我们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经常把这个目的给忘了。现在我们讲快乐生活法则,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快乐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你内心的一种体验,快乐不是事情给你带来的结果,而是在这个事情之前,就有这种快乐的理念,你才会感觉到快乐。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想想,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假如有这么一个情况,先生或者太太,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件比较好的衬衫,这种衬衣也是自己很久就想买的,穿了不到一个月就要洗了,他的太太或者他的先生,应该说是很勤快的,就把这件衣服放在洗衣机洗了,结果发现这衣服里有一支水笔没有拿出来,就把这个衣服给染脏了,没有办法穿了。先生或者太太回来,了解这件事情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