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核心提示: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告诉我,中国政府给中国出口的补贴等于补贴了美国人民。我说,我知道这是傻事,但是没有办法,中国就业压力太大了。因为经济过热,不敢启动投资需求,只能启动消费需求。所有的企业都应考虑这个问题,国家发展的模式已经调整了。

价格全面上涨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们第一次遇到粮食、钢材、房价等三种价格齐涨,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按照经济学一般规律来看,价格涨无非是两种情况,一个是因为需求上涨太快,供给跟不上来,出现供不应求,所以价格涨,这叫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因为企业成本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升,这叫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

那么我国现在面临的价格上涨是什么原因呢?研究发现,既有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也有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那就要研究一下,现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

一、关于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

刚才讲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是因为需求太快了,引发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而需求的增长一定和货币连在一起,因为这里讲的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那么如果需求涨得太快,则表示货币一定出了问题,就是货币太多了。货币太多就必然涉及到一个机构——中央银行,中国的货币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商业银行不提供货币,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太多了。

中央银行是怎么发货币的呢?大致是两个渠道,一个叫再贷款。商业银行给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叫贷款。当商业银行没有钱给企业给居民贷款的时候,商业银行有权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中央银行就要给商业银行贷款,这就叫再贷款。当中央银行没有钱贷的时候,就会启动我们的六大印钞厂。

第二个叫外汇占款。日元、美元、欧元等所有的外汇流到我国都不能流动,必须在中央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才能在我国流动。也就是说,外汇进入中国以后,中央银行必须要收购这些外汇,作为外汇储备。外汇来多少,中央银行就要发多少人民币来收购它,这样人民币就流向社会,市场的货币就多起来。

这次钱发多了,主要问题出在哪个渠道?我们发现,再贷款虽然多发了一点,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外汇占款发得太多了。外汇来得太多与我国的国际收支有关系。简单地讲,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简称国际收支。外汇太多,一定是国际收支失衡了。

一般来讲,国际收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产品的流进流出,这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国际收支里叫正常项目。如果我国出口多、进口少,叫顺差,顺差标志着更多的外汇流入中国。如果我国进口多、出口少,叫逆差。逆差标志更多的外汇从中国流向国外。我国在进出口上连续十五年都是顺差,国际收支失衡,从而引发了流向社会的人民币过多。

二是资本的流进流出。如果国外资本流进我国的多,我国资本流出的少,我们就是净流入国。如果我国资本流出去多,国外资本流进来的少,我们就是净流出国。我国连续14年都是资本净流入国。

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尤其是2006、2007年最为明显。2006年,由于贸易顺差,1700多亿美元流进中国,在资本项目下,净流入资本有700多亿美元,两项加起来是2500多亿美元。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更严重,这一年我们的顺差达到了2600多亿美元,国际资本净流入是1000多亿美金,加起来是3600多亿美元。2006年,中央银行发了2.9万亿人民币来收购流进来的2500多亿美元。2007年,中央银行发行了近4万亿人民币收购3600多亿美元的外汇,

这一次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要解决价格上涨问题就要从进出口和资本流动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首先,要解决进出口顺差太大的问题。降低顺差无非两个办法,一是减少出口,二是扩大进口。

降低顺差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减少出口。大家注意,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一次修改出口政策,从过去盲目追求出口转向有选择的出口,不是出口越多越好,以后不能再把出口当作重要政绩来看待。过去为了鼓励出口,搞了一个出口退税政策,现在不需要出口那么多了,就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把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买单调整为由地方财政买单。过去出口退税都是中央财政拿钱,只要符合条件中央马上就给钱,所以曾经有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骗税的现象。现在统统下放给地方政府,有的地方政府没有钱就不给退,企业的出口积极性降低,顺差就会下来。

第二,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去年3月1日、11月1日、12月底连降了三次,有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了80%,有的干脆取消了退税。像12月底这次,取消了农产品的出口退税。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过度依赖出口的企业的影响很大。有些企业就是靠退税赚钱的,降低出口退税之后,企业的压力很大。

第三,对有些产品不仅不退税,还要提高出口的关税。提高出口关税的主要是两种产品,一是高污染环境的产品,二是高消耗资源的产品,将来煤炭、钢铁的出口可能都很麻烦。

降低顺差的第二个办法就是扩大进口。首先,2008年我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尤其是两种产品的进口关税要大幅度下降,一是资源类产品,二是技术类产品。

其次,要解决资本项目下国际资本进入太多的问题。解决资本项目下外汇太多的问题也是两个办法。一是减少外资过度进入,二是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

第一,减少外资的过度进入。我国三十年来第一次调整外资政策,从过去盲目吸引外资,转向有选择的吸引外资。外资不是越多越好,外资太多了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平衡。要减少外资的过度进入,尤其是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品牌的外资,我们不再需要了。过去为了吸引外资,搞了一个外资优惠政策。从2008年开始,我国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实行国民待遇政策。

第二,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人民币不是世界货币,人民币不能走出去,中国资本走出去,一定要拿着美元、欧元、日元走出去,这就意味着外汇流出中国,减少了外汇过多的压力,也就减少了央行发人民币的压力。

现在我国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两条路子来走的,但我告诉大家,从2007年的运作情况看,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不敢下太严厉的政策。有一个因素制约我们不敢出手太狠,这就是就业的问题,减少出口等于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外资也是减少就业机会。为了解决价格上涨问题而减少出口和外资进入,由此将引发大规模失业,失业比涨价还麻烦。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涨价和失业都不好,但说句实话,涨价对社会影响不太大,因为涨价对人们的影响大体是均衡的,而失业就不同了,为什么你有事做我却没有事做?没有事做的人会联合起来采取行动的,会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这件事,我们曾调研过中国两个有典型意义的城市,一个是珠三角的东莞市,一个是长三角的慈溪市。这两个城市的外来人口已经是本地人口的七倍,他们之所以在这里能生存,就是因为出口和外资。如果减少出口和外资,他们将丧失生存机会,又不愿意回到原籍去,这就很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告诉我,你们中国人真傻,政府给出口企业的补贴很高,所以中国出口企业在美国卖的产品都比较便宜,谁买到这种便宜产品了?美国人民,你们政府给中国出口企业的补贴等于补贴了美国人民。我说,我知道这是傻事,但是没有办法,中国就业压力太大了,13亿人口的致富欲望都调动起来了,必须有就业支撑。

去年“五一”我去韩国SK集团演讲,大家知道,SK相当于中国移动加上中国石油,排在世界五百强的前列。演讲到最后的时候,SK集团的负责人说,正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很便宜,才平抑了世界物价,全世界十年高速增长才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我说,你终于为中国说了一句公道话。

但美国不这么看,它不仅买了便宜产品,还迫使人民币升值,得了便宜还卖乖。我们必须得调整了,可是我们一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就遇到了失业的压力,怎么办?既要解决国际收支平衡,还不能引发失业,那就只能有一条路可走:必须启动国内市场,这样减少出口才不会引发失业。出口企业在国内找到市场,仍然会继续扩大生产和投资,就不会出现失业了。

国内市场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投资需求,一个是消费需求,这两个构成了整个市场需求。现在不敢启动投资需求,我们有经济过热的压力,如果启动投资需求,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启动国内市场只能启动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由两部分构成,一个叫居民的个人消费,差不多占消费需求的70%;一个叫居民的公共消费,占消费需求的30%。居民的公共消费就是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有四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

首先,要启动居民的个人消费需求。

我们发现居民个人消费和居民收入连在一起,居民收入增长了,居民消费才能增长,所以启动居民个人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关于怎样提高居民收入最近讨论得很热烈,可以通过以下五个办法来提高居民收入。

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国民收入由三部分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个人收入。目前,在我国这三种国民收入里面,居民个人收入占的比例太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太快,我国财政收入2003年还没有突破一万亿,2007年就已经突破五万亿了。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涉及到国家税收和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个人收入达到1600块钱就要交税,现在要提高。第一次征求意见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提高到5000块钱,月收入5000块钱以下的就别交税了,交税主要靠富人。后来税务总局的同志说,你这个胆子太大了一点,过去1600,不能一下就提到5000,翻一番吧,3000块钱起征。结果报到全国人大,不知道什么原因没通过。我们算过账,个税起征点提到5000块钱,居民收入会大幅度增长,而国家财政收入并没有少多少。下一步应该继续提高起征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