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社会的矛盾在古代体现在长子继承制给人们的欲望实现所造成的阻碍。几千年前,在宗法等级奴隶制的背景之下是长子继承制,平民百姓想翻身,想介入进去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选贤与能,实际上是对当时的第一长子继承制的一种改良,也就是对第一长子继承制这种人事干部选拔制度的否定。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始终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重要课题。过去对科举考试更多的是批判,但是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平民百姓、弱势群体是没有任何机会翻身的。
人与人之间以什么为基础?诚信。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汶川地震中表现出的同情、关爱,有多大能耐使多大能耐,这就是中国人“讲信修睦”的具体表现。
古人眼中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孟子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壮有所用就是年轻力壮的人能被社会所用,都有一个工作。参照这句话,我们目前很多举措动机是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说新《劳动法》一颁布,我们学校就抢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前解聘了所有的临时工。制订政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忽略了过渡和衔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於己”,货物太多了,因为担心被抛弃在野外,浪费了,不得已把它收藏起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看别人干活,自己闲着不好意思,主动要参与。有点像现在的志愿者,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谋指的是扩张、侵占,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些都关闭,不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没有盗窃乱贼,是因为物质极大的满足,都能吃饱饭。物质极大丰富以后会怎么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大同社会。儒家最重要的闪光点体现在两处:一个是主张贤能政治,选贤于能,大同社会。另一个是富而教民。就是先让人们吃上饭,然后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有一手先硬,先得吃饱饭。不是先下岗再教育,而是先上岗再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道家也希望实现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但他的社会是小国寡民。国家大了不好治理,最好是以镇为单位,容易达到和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就是把死看得很重,不背井离乡,不迁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家的动机是好的,愿望也是好的,但是方法上有点问题。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但他们不一样:老子最终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告诉他如何管理国家;庄子就考虑我个人怎么快乐的活着。古代知识分子都是儒道互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学教材里的《庖丁解牛》,编辑者不了解中国文化,认为庄子是通过庖丁解牛告诉人们应该掌握规律。陶渊明读懂了庄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里远离功名利禄,功名利禄就自然远离了你,也就不会打扰你、摧残你了。所以庄子思想在古代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文人或者是政治家倒霉的时候就想到庄子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没职、没权、没行动自由的时候,怎么办?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写鱼游得非常快乐。你读了《庄子》就知道鱼在庄子笔下成了快乐、自由的象征。柳宗元写鱼是什么意思?鱼都这样快乐,人却没有快乐,没有自由,用鱼的快乐反衬人的痛苦。
因此,从总体来说,古人的所思所想都指向和谐。那么通过什么来构成和谐、达到和谐呢?
个人修养与内心和谐
考虑这个问题,一定不要脱离宗法等级制的社会体制背景。当时还不是一个法制社会,在君主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下,思想家、政治家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主要领导人身上。所以就希望君主的道德修养提升,“德治”观念就这么提出来了。德治是通过道德的提升,来追求社会的和谐。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帛书《易传》里有两句话,“人算不如天算,求人不如求己”。在《易经》当中,天意可以改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所以孔子到晚年非常喜欢《周易》。“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孔子怎样构建和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就是说你未来的吉凶祸福,由自己来决定,你现在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你未来的结果。所以中国文化天生的就是一种战略文化,长远思考,宏观大局的思考,西方文化更注重观察分析微观细小的东西,理性的思辨。
在《周易》之前是一切听天命的。要做什么事,首先请示一下上天。最神圣的办法就是拿甲骨打个眼用火烧,看纹理的走向来了解天意。到《周易》开始不是这样,但天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仍旧有决定性的权威。人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引谁的话最有说服力?特别是想说服君主时,天的神圣就决定他的威慑力,当时人们普遍用天来说话,实际上是人借天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天道成为人道的理论依据。天行健,天的运行是刚健的,君子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永远前进。地势坤,坤的意思是顺。坤卦更多的谈为妻为臣之道。地势顺,顺应万物,所以它能够托载万物,所以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就把这两句作为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人生价值最终的实现,尽我所能,尽我的努力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进步。厚德载物,就是人在道德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修养?宽容、理解、包容。德才兼备,这是我们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中国人崇拜的是什么样的人?“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行船。”你看就这八个字里面内容太多了。古人常常喜欢做类比联想,就是天和人之间只要存在相似、相关就进行联想,然后就把这联想当做一种逻辑的推导,把一种现象的表层的相似看作一种逻辑的关系了。比如说杯子能联想出什么来?孔子说“君子不器”,把器皿和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杯子的作用是单一的,而且是被动的,用它它才会发挥作用,君子不能这样,君子不能像杯子一样只有一方面的能耐,要道德高、能力强,不能被动被人家使用,要有主动性,你叫我当官我当官,你不让我当官我可以著书立说,将我的学问传授子弟。立德、立功、立言,这就是古人的思维。看到松树有什么感悟?孔子看到松树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冬天,落叶乔木凋零,松树仍旧是苍翠的,也就是说在大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经得起挫折、坎坷磨难,只有这样才能认为是君子,才和一般人的道德修养不同。同样,我们看到《周易》中也有类比。“太极生两仪”,从社会历史自然的最初开始说起,太极图生出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你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想了解《周易》,就把八卦歌背下来。八卦又象征着天地的一山活水,八种事物,这八种事物不同的组合。“八卦定吉凶”,预测着吉凶,从而可以采取趋吉避凶的做法,最终成就大业。观照天文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你成就大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