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和谐社会(3)

摘要: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现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巨大障碍;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截然相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应该继承;第三种观点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即吸取民族精华,剔除封建糟粕。“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生生之为易,就是图变求发展。孔子最佩服周文王,因为文王的《易经》充满了忧患意识。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格物就是感悟,看到自然物不是解释它的自然属性,而将它的自然属性和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正心诚意,使自己的心归于正。在《易经》里这个“正”指的是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在《大学》当中指的是社会的礼仪,其实这个礼也是依据天意来制定的。《易经》和《大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心是内心修养归于正,归于天道,归于社会规范,诚意、诚心,不能有半点虚假,不管是对人对己都要发自真情,这就是修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道德提升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修身,所以能科教治国。如果作为一种战略认真执行的话,那是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人生三部曲,先学习,学习是为了修身,修身最终是为了肩负历史责任,政治责任。

老子哲学也是从自然感悟出发。“上善若水”,他感悟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农业文化中,水浇灌庄稼,庄稼丰收,作为君主治理天下,要像水一样善利百姓,不去争功争名。魏征见唐太宗,说“惧满盈,则思将海下百川”,害怕自己感到满足,不再前进,就想到大江、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它把它自己的位置放得比小溪小流更低。要得到更多人的拥戴、更多的朋友,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水一样,不去争名,不去争利,这都是从自然物感悟到一种道德。

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叫“以柔克刚”。老子就是以柔克刚,“贵柔守雌,处下不争”,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人性化管理,在对方心理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不断地改变他。其实自然现象中的水滴石穿也是这个道理。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断地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种情况之下,快乐怎么实现?知道个人力量太渺小,根本没有办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情况之下,只能“安之若命”。古人说的命,并不像我们现在认识得这么迷信。所谓的命,就是自己所不能决定、改变的,由外力所决定的一种运作发展方式。知道自己没办法改变了,那索性就考虑好自己,社会可以黑暗,但是我要快乐,就想着把自己和万物混合为一,达到无己、无功、无名。

当然,如果你还是年轻有为的,那你要更多地记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你已经身居比较重要的岗位,就应该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50岁以上,那你就多考虑无己、无功、无名,顺应自然。

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修养

第一,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归根到底是一种敬业的表现,有些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一种口号,更多的是一种行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长远的思考。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忧虑便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使个人的修养生生不息,才会使这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存在发展下去,不断走向强盛。从思维方式来看,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从逻辑结构上来看来自爱国。蔺相如是怕廉颇才给他让路的?廉颇又为什么负荆请罪?其实骨子里表现出的是他们对国家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没有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古代太多的事例能表现中华民族这种向心力,尤其是到坎坷磨难的时候,外敌入侵的时候。在汶川大地震这种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空前地团结、空前地凝聚,让人感动。

第二,积极进取。积极进取也跟热爱祖国紧密联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最主要的是要敬业、乐业。山东潍坊火车的相撞让人很痛心,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拐弯的地方在修路,应该减速,通知没有发到司机手里,司机不知道。很多事都是跟敬业精神、职业感、职业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国家热爱的最具体的体现。孔子的话,“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我们的理想难以实现,但我还尽力去做,哪怕最终没有实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周易》强调自强不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一种精神,国家民族的发展该是怎样一个速度?

第三,就是八荣八耻里的团结互助。团结互助建立在善良、仁爱、推己及人的基础之上。孔子对“仁”有多种解说,最核心的是仁者爱人。孔子弟子问老师,什么叫爱人?爱人就这么简单,“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发扬的部分。墨子跟儒家不一样,墨子说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同等距离的爱所有人。孟子认为这不现实,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肯定有亲属远近,这符合人情,但是你不能够把这种有距离的爱改变成只爱自己的老,自己的幼,这就麻烦了。这种按照血缘亲属远近向外辐射的这种爱,如果没有道德修养为前提,其表现往往让人很失望,因为更多地考虑了家族裙带关系。孔子说自己的思想是两个字:“忠”、“恕”。忠恕之道,从消极方面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被侵害,也不要侵害别人;从积极方面来说是“己欲立而立人”,要想在社会上站得住,有发展,就应该千方百计成全别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在社会上发展通达,一帆风顺,也要成全别人,给别人造成这样的条件。儒家思想因此充满了人性,充满了爱。更高的境界是“圣”。子贡问孔子,如果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把自己的财产广施给老百姓,能够救济他们,怎么样?能不能叫做“仁”?孔子说这岂止只是“仁”呢,这已经是圣人,尧舜都没有达到这么个高度。孟子说“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样的说法是有点问题的,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理由是什么?孟子说小孩掉井里,所有见到的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没有功利目的,所以说是先天的。孟子是山东大汉,说话很直,他说如果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如果没有羞恶之心,非人也,都算不上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这四个方面,修养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人的发端是“仁”,人的核心是爱。知道害羞,知道惭愧,有罪恶感是义之发端。义就是宜,就是适宜,就是怎么做才对,怎么做正确。儒家非常强调“慎独”,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也不能够触犯社会道德,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哪个对,哪个错,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就是智之端。还有一个是“信”,言而无信非人也。仁义礼智信,都是值得继承发扬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