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为何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大家都知道,中共北京市委于2005年12月26日至27日召开了九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会上提出,北京市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养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刘淇同志特别提出,要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北京将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这样一个基本的决策,将非常深刻地影响到北京未来的发展。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好遇到北京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新的跨越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北京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为什么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段时间,市委领导组织了各方面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也参与了一些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些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参考。我们做的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北京为什么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在北京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新思路,这个战略新思路是依据中央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提出来的。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以胡锦涛代表政治局、党中央,在多次会议都提出这么一个基本的思路,即未来十五年我国的总体工作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要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能力,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领域里发展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简单地点,这个总体方针就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作为一个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已经成为鞋子大国、服装大国、机器制造大国。这些制造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发展。未来15年,这将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
所以,对北京来讲,未来15年是极为关键的15年。按照中央部署,要把北京建设为首善之区,首先要把北京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北京。这就要提高北京四个方面的创新能力,第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方面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第二是内容原创能力,关于这一点稍后会给大家介绍什么是内容产业等;第三是艺术文化的原创能力,第四是综合集成的创新能力。这些创新能力是未来北京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未来的北京应该是一个文化的北京、创新的北京、内容的北京,是创新型的国际化大都市。
按照上述这样一个主导方针,北京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继续发展烟囱工业,继续发展制造业还是向高端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所做出的决定北京发展趋向和命运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北京的一个重要历史性转变。
第二,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发展模式的调整,是向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历了一个粗放型发展的历史时期,依靠大量低廉的劳动力、空气、水、矿产等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来刺激经济发展,接着通过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来拉动经济发展。目前,这些阶段仍在继续,但是人民收入在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在不断升级,收入函数的这种巨大需求就要求增长方式发生相应的变革。
当恩格尔系数降到一定程度,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就是要改变一种增长方式,由外向型发展变向内向型发展转变。过去的增长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劳动密集型的,是靠大规模自然资源的消耗来获得经济发展。过去的增长方式是不停地制造更多的东西:更多的机器、更多的鞋子等,这些都是一般物质性的商品。现在,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发生了变化,发展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北京的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三,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升级、全面调整生产结构的必然要求。过去的北京是一个资源型的、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以首钢为例,首钢以前是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现在决定把首钢全部迁出北京,这是由北京产业升级、生产结构全面调整的历史需求所决定的。产业结构要随着三大产业之间关系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第一产业是农林牧副渔,这些产业能够获得的产业利润是有限的,第二产业是工业(以重工业、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我们知道,三大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调整。现在,北京经济的发展就到了需要全面调整产业机构的时候,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适时的。为什么这么说?北京现在的人均GDP达到5457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北京市统计局认为,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当今世界中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谈到三大产业,大家还能记得过去提出的很多口号,比如“农业学大寨”,“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那个时候,第一产业占最重要的地位,全国90%的人都在搞吃的,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我们很自豪,用不足全世界1/10的耕地解决了全世界1/4人的吃饭问题。其实我们当时就知道,美国只有2%的人在从事农业劳动,而从事农业劳动的农场主们还时时为产量的过剩发愁,但我们却一致认为90%人搞农业很正常。当人均GDP达到5457美元之后,观念随之发生了改变,产业比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曾经很重要,后来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一直不被重视,直到80年代,第三产业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产业包括众多服务业,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商务流通,80年代后期全国“十亿人民九亿商”,大家拼命做生意。我们再从高考来看一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七七、七八届或者再往前几届的学生最想上机电系,我们政治局的领导人有很多就是学机电的,因为那个年代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后,急需解决国内落后的通讯现状,邮电大学马上热了起来;接下来是对外贸易,学生们不考北大而考外经贸;然后是银行热了,1994、1995年的时候,金融学院招到了比北大清华还要多的全国文科和理科状元……家长们都知道,要让孩子学邮电、对外经贸、金融、计算机、法律等,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第三产业越来越多地走近并进入我们的生活,多元化正是一个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逐步下游化,就是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再到第四产业第五产业,产业发展越往下走利润越高,利润获得方式越来越先进。北京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三大产业的关系开始是“一二三”,然后是“二一三”,接着是“二三一”。现在全国仍然是“二三一”的发展模式,北京就不同了,2005年北京第三产业已经达到67.8%。67.8%是个什么概念呢?有将近七成的人在从事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北京产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再来看一下人们需求的变化。大家知道,恩格尔系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它考察的是人们的收入有多少用于吃饭、穿衣这样最基本的需要,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我们用于最基本需求之外的消费越多,说明我们生活的自由度越高。目前,全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多,农村40%多,城市30%多,北京则降得更低。恩格尔系数降低以后,大量的收入用于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这是人们需求的上游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