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明亡清兴60年(2)

明朝为什么失败?原因很多,可以写一部大书,简单来说,一个字――分。天启皇帝把熊廷弼给杀了。孙承宗――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老师,还是兵部尚书,忠心耿耿为皇帝服务,70岁了,数九寒天还要在夜里头骑着马到北京城墙上彻夜巡城。这样的人都容不得,让他回家休息。朝廷派人到关外做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啊,很多人吓得哭着不去,因为那是死亡之地。派一个不去,再派一个不去,袁崇焕自己申请去。其它去的官员把老婆孩子都打派到南方去,金银财宝也都一起拿走了,一旦官员人死了,家里头的金银财宝、房子、地都还有。而袁崇焕则把家眷全带到宁远,胜了共享,败了全家同城共存亡。后金军队打宁远,孤城锦州撤了,大凌河、小凌河城撤了,松山城撤了,连山城撤了,后面的右屯等都撤了,就剩宁远一个孤城。后金号称13万大军来打宁远,而且上级有令让袁崇焕撤。他却说,我要一个人横躺在这道上挡着,努尔哈赤的军队先打死我再说。他把努尔哈赤打败了。就是这样的人崇祯也容不得,你可以给他撤了,让他回老家。不行,要杀了。杀了也就杀了吧,还千刀万剐。这样,谁还忠于你?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忠于大明王朝人都被杀了,周严儒、温体仁等蝇营狗苟的小人都升官了,明王朝还能存在吗?

先说打仗。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亲自带军在前线,明朝从皇帝、内阁、尚书、经略到巡抚,没有人亲自带队打仗,人家一把手亲自到前线打。你说谁输谁赢啊?所以,一个王朝如果只容奸臣,不容忠臣,这个王朝肯定很快就要灭了。所以说,清能够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和,明朝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分。本来是个整体的力量,最后崇祯皇帝分了个什么结果呢,四个字――孤家寡人,上吊都没人陪着。  

再看财。后金军队打仗有一个好处,基本上没有后勤问题。我讲过萨尔浒大战,明朝大约12万军队,号称47万,从江西、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甘肃等把军队集中起来,到了辽阳,从辽阳分散,东路分到现在怀仁、宽甸、辽宁,西路到沈阳一带,北路到现在的开原铁岭一带,南面到清河北西一带。我们不说47万,就说12万军队,从江西福建运到这个地方,所有的费用,后勤怎么解决?需要多少人来运输?当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也没有军舰运输。萨尔浒大战就在后金军队家里打,他们一声号令,从各家里都集合起来,带七天的干粮,主要是炒米、炒面,每人背着,在马背上对点水吃了,饥饿问题就解决了。萨尔浒大战主要打了四天,后金军队不存在后勤问题。明朝12万军队,后勤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层层官员贪污,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到了“仓无夜储”的程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家无隔夜之粮。不要说老百姓的饭钱解决不了,官兵的饭钱也解决不了,官兵发不了粮饷,在东北管火药库的把火药卖给努尔哈赤,换了钱解决吃饭问题。兵怎么办?骑兵把马卖了,步兵没有马就跑到那边去解决吃饭问题。最后,连朱家贵族的饭都解决不了。他们就知道搜刮土地,封一个人几百万亩地。万历家,万历他儿子家,他弟弟家,三家占着全国接近10%的土地。农民哪还有地种?明朝还有理由存在吗?所以,一个王朝到财政枯竭的时候,大概就要灭亡了。过去一般不大注意经济问题,就注意政治问题、阶级矛盾,其实经济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侧面。一个王朝经济不行,自己的官兵养不起了,特别是贵族本身都养不起了,那这王朝的结局只有一个――灭亡。  

再来看看官。皇太极军队打到中原掳掠,我们不赞成。那明朝的官干吗了?总兵、巡抚带着军队,看着人家在那儿抢,不去打,在那儿打牌、喝酒。后金撤退的时候,他们在后面跟着也不打,人家撤出长城了,杀几个老百姓,割着耳朵报功。这种军队怎么能行啊?这都是明朝皇帝实录里面记载的。多尔衮的军队撤出长城的时候,官兵骑着高头大马,穿的很鲜艳,装着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看到一棵树,拿斧子把树皮砍了,写了四个字:各官免送。就是说,明朝各级官员啊,不要送我了。然后浩浩荡荡出了关口,回了东北。到明朝末年,这个皇朝不仅是烂了,可以说是烂透了,也有好官,类似袁崇焕,但是这样的人皇朝根本容不下,打了胜仗还被杀。不但杀了,还要千刀万剐,使人寒心扼腕。所以,明亡清兴有偶然性,天灾就有点偶然性,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

清朝代替明朝有偶然因素,更有必然因素。那清朝是不是一切都好,入关以后是不是也做错事?我说清朝有七大弊政,剃发、役夫、圈房、占地、偷充、补逃、杀人。他们打下扬州杀了人,多少?扬州市说80万。当然这属于一个学术问题,我有一次讲杀80万,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多人,那时扬州市人口不到80万。搞历史就要实事求是,杀人就杀了,杀了多少就杀了多少,扬州市嘉定三夺,的确杀人了,这也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政治口号,当时那是反满的需要。但我们后人要分析来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扬州嘉定杀人了,杀多少人我没研究。你说杀80万,我不信,唐山地震20几万人,全城都停了,古代扬州,还是城里,塞街填巷都装不下80万人。我并不是袒护说清军杀人了好,不是这意思,的确也杀人了,杀人不对,但是说80万,这个事也不科学。

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互动一下。

【提问者】:阎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清史,特别是从慈禧当政之后,是皇宫的资料更真实还是野史相对更真实?

阎崇年:好,请坐。正史里头有假,有水分;野史里头有假,个别也有真。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文革”后期,听了好多野史传闻,后来看起来好多都有那么回事,所以,野史里头有真有假。做历史工作,第一件事情是考据,就是分辨材料的真伪;第二是分析,真的不一定有典型性,还要分析哪些是典型的,哪些是真的,不典型也没有必要用,因为材料太多;第三才来证明这些问题,说明这些问题。

【提问者】:阎老师,明成祖朱棣1621年迁都,燕王扫北,从南京迁到北京,我们不清楚当时他带了多少穆斯林,你说说这个问题好吗?

阎崇年:那叫适京。我们中国很奇怪,大一统的新的王朝都不用旧的都城,而用一个新的都城,只有清朝例外。明成祖在北京,当时不叫北京,叫北平,经过战乱很荒凉,一些豪富到南京去了。今天也这样,北京是首都,所以好多豪富都来了,乡镇长也要在北京买房子。一个道理,永乐皇帝时期北京人口太少,经济、贸易、军事都不够,又发动南方的,特别是山西的、河南的、山东的富民适京,就是有钱的人到北京来,划一块地给你,交一点钱在这儿盖房子,吃住都可以解决了。穷人到北京来就是做工,盖宫殿,修路,现在叫打工。富民适京,贫民来建这个京城。不光有汉族人,也有穆斯林。永乐皇帝很重视回族,像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云南人的回族,他们的亲戚朋友也过来,所以北京回民比较多。明朝是一段,清朝是一段,清朝特别是乾隆以后,大量的新疆维吾尔信回教的也到北京来。今天,回民在北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民族了。除了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是比较大的民族,对北京的发展和建设有很大的贡献。

【提问者】:我想请教阎老师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分裂和统一,有这么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一般都是从北向南统一。比如说像秦灭六国,还有三国归一晋,还有南北朝归一隋等,一直到元灭宋,满入关,还有就是一直到最后,咱们国共相争,也是经过长城以后,从北到南这么一个统一趋向。那么说,这是巧合,还是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比如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经济决定政治,那么南方经济应该说一直以来都比北方繁荣,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呢?

阎崇年:谢谢!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中国从秦始皇到宣统两千年,前一千年政治中心在西安,后一千年政治中心在北京,大体上这样的。气候变冷,北方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为了生存就往南移。满洲原来在黑龙江流域,那时候比现在还冷,它往南移,移到松花江流域,又往南移,移到牡丹江,又往南移,移到辽河。不断的往南移,跟气候有关系,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大概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但是中国这样,整个世界范围的民族流动,几百年以来基本上都是由北往南流动。至于你说的经济决定政治,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但是有时候情况不一样。有时候是经济比较落后,比较弱小的民族,打败经济比较先进的民族,这在历史上的例子屡见不鲜。元朝是一个例子,契丹是个例子,女真是个例子,满洲也是一个例子。历史发展是千变万化,用一两条定理来说明所有问题是不可以的。我举一个例子,康熙研究了很多治河的书,亲自做了调查。可以说,治河的书康熙都看了,康熙总结了一套治河的经验,治理黄河成功了,几十年黄河没有泛滥。有一个大臣给康熙上奏折,说建议把你治河这些圣谕合成一个集子,出个选集。康熙很不高兴,说那个地方黄河和这个地方黄河不一样,那个季节和这个季节也不一样,水的丰年和歉年也不一样,情况很复杂,你把我这些处理具体问题的见解印出来,大家就拿着当圣旨办,那就害人不浅了。用我们近代话来说,叫因时、因地制宜来处理这些问题。历史问题也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有一个公式来套所有复杂的问题。 

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