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4)

摘要:  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科学发展观在这三方面都给出了科学回答。如果没有相应地把人民群众的政治温饱、精神小康、政治小康跟上去,那么已经解决的物质温饱会变成更多的麻烦和问题。现在国家的地位更多的是由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分工地位决定的,如果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还按旧模式发展,我们会成为世界的最底层。

三、清除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夯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现在,已经五年多时间了,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实践中究竟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为什么这样一个好的思想,中央又如此强调,还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何在?只有真正弄清楚制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障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思想障碍,不知实践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的思想也是最从容、最顽强的。一种观念在头脑里面确立起来以后,要想把这种观念给改掉,还是很不容易的。二十多年来,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观念,都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理所当然的习惯和传统。什么叫习惯?习以为常,不自觉地遵守。什么叫传统?前辈、前任留下来的做法。不论习惯也好,传统也罢,都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力量,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消掉的。

有些同志不是不了解科学发展观,但总是不自觉地回到了原来那条老路上去。所以,我们首先要打破这个思想惯性。过去有一句话叫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应该把这句话改成“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如果不把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去,那么过去的思想惯性就不可能消失掉。正因为如此,大家注意到,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把学习两个字放在前面,而且特别强调学习阶段要深入、认真,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把新的东西学进来,把旧的东西排出去。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这个过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二)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什么叫本领恐慌?有同志说,科学发展观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但科学发展观真的就是这么几十个字吗?绝对不是。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一种全新能力的培养和全新本领的要求。

比如,我们不愿意做世界的打工阶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一字之改,但这一字背后却是路途迢迢。如果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素质的培养,哪来的创造?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各项指标中,只有“节能减排”指标很多地方不能完成。一个省长说,一调查才发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占到全省产业比重的三分之二强,如果全关停,那么省的经济就要崩溃,因此节能减排好是好,但实在是做不到,科学发展好是好,但真的是没有本事。不是省长的态度不坚决,关键是没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领。节能减排背后是技术的储备、资金的支撑。

还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可是很多地方干部一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就头疼。他们说,过去做工作只要开会贯彻就行了,现在要求跟群众面对面谈话、交流、沟通,我们不会啊!我们说的话,群众听不进去;群众说的话,我们听不明白,这样怎么和谐,怎么沟通啊?这就是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但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只要认真学,总能学会。

(三)利益驱使,不愿意实践科学发展观。

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更值得关注、更应该给予高度警觉的障碍。说实话,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客观上让不少党员干部获得了很大的好处。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描述四种经济模式。前两种模式说的恰好是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种模式成本很大,效益很低。因为花别人的钱,花多少都无所谓;办别人的事,办得好坏无所谓。过去的一些发展不就是这种模式?花国家的钱、花银行的钱、用国家的土地、资源,给老百姓修条江堤、修条公路,经常修成豆腐渣工程,因为反正这条路又不是我用,这条江堤又不是我用。第二种模式,“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有一些党员干部也想把事情办好,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政绩,但由于花的是别人的钱,所以花起钱来没谱。有一位市委书记曾经为了政绩,花了2500万,修了条农村的高等公路,美其名曰“为农民办事,就要舍得花大钱”。本来,2500万是可以修5条农村公路的。那么,在“给农民办事要舍得花钱”这一冠冕堂皇理由的背后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修5条普通公路,无法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

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体现的发展方式,是另外两种方式。一种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领导干部搞发展,不但要考核GDP增长了多少,还要考核为了GDP,消耗了多少资源、破坏了多少环境,花了多少钱,有没有留什么隐患、后遗症等等。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是好样的。如果哪条没有做到,对不起,还是不合格。这种方式自然有点累。另一种方式,“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党员干部要把政府机关、部门这些年来收的钱拿出来,投到民生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这些钱本来可以花到改善自己的办公条件,增加自己的福利待遇上。但科学发展观要求拿出来给群众,这就有点难,很多人舍不得。

所以,利益驱使让很多党员干部不愿意去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不明白,不是不会,而是他很清楚,如果那样做了,过去的好日子就没有了,过去赚大钱的地方就没有了。

利益的问题要靠利益去解决,固然我们党可以要求党员干部主动放弃过去那套不规范、不科学的利益获取模式,但是更重要一条,要努力形成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利益的制度氛围与社会氛围。如果没有这条,只靠大家的觉悟去改,不是说不可能改,但比较漫长。在这里我们要铭记邓小平的一句话:“还是制度靠得住”。我们一定要构建起一整套科学制度体系,比如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绿色GDP统计体系等等。如果能够实现,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这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实践。

今天所讲的基本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正因为是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所以肯定有很多不科学、不准确、不规范乃至错误的方面,但为了给同志们提供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出发点,我就畅所欲言了。不妥的地方,恭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报告人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