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民俗户NO.1(图)(转)

网易:民俗户NO.1(图)(转)

      周末携亲带友到京郊享受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饭菜,已成为京城百姓的休闲方式之一。伴随着这一商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俗接待在京郊悄然兴起。到2008年底,京郊民俗接待户已发展到2万户。而京郊第一个办起民俗接待,敢吃“螃蟹”的人,却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的单淑芝。从16年前只有接待几个人的简单床铺,到今天盖起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日接待能力百余人,可以说,单淑芝的发展经历,是整个京郊民俗接待的一个缩影。

      怀柔区雁栖镇官地村,曾经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交通闭塞,资源贫瘠。而如今这里却是京郊著名的民俗旅游接待村。出京承高速一直往北行,绕过雁栖环岛,便来到了神堂峪自然风景区,官地村就是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村子。看到画着鲜艳牡丹、写着00001号牌子的门口,就是热情好客的单淑芝家。烫着波浪卷,穿着大红艳丽的短衬衫,眼前的单淑芝已然不像一位农家妇女。在记者面前她侃侃而谈,思维敏捷,透着精明、干练。听单淑芝讲故事,记者都觉得舒服、享受,也颇受启发。

    “开店的经验是偷学来的”

      说起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民俗接待户。“一是为了摆脱苦日子,再者我性格要强,什么事都喜欢尝个鲜。”单淑芝笑着说。1981年,21岁的她从怀柔一个贫困山区嫁到官地村,可婆家生活也不比娘家好多少,全家5口人只能靠半斤猪肉过年,公公常年需要看病吃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穷则思变。1993年,神堂峪旅游景区建成开放。一天,有游人叩开她家大门,问能不能住宿。脑袋灵活的单淑芝马上意识到可以在家里办个接待点,既方便了游客,自己不出门还能获得收入。不少人听说后笑话她逞能,可好强的单淑芝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事情建成。

  1993年“五一”前夕,单淑芝的家庭接待点开张了,一盘火炕和一张大床仅能接待9个人。

  “我开店的经验都是偷学来的。刚开始由于没啥经验可学,游客吃完、住完,问我多少钱,我说,你们估摸着给吧,有人给得多,有人给得少,一算账连成本都不够。”为了做好生意,单淑芝骑车到怀柔城里开的小饭馆,点菜时偷偷地记下菜谱和菜价。她还到旅馆去体验人家周到的服务。经过半年的摸索,单淑芝终于入了门,一年下来挣了2000多元。

  1994年春天,尝到了甜头的单淑芝决心把摊子铺大。她借钱盖起了东、西厢房。以后几年间,她又先后投资45万元把院子改建成四合院,新建了两排平房和二层小阁楼,重新装修了客房,置换家具,改造厨房,建成水冲式厕所,使接待床位增加到53张,可同时容纳170人就餐。她还添置了电话、彩电和DVD、音响等设备。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单淑芝家游客回头率达到90%以上。

   “建合作社带领村民共致富”

  单淑芝的精明和坚持使她成为村里的“名人”,被北京市旅游局授予00001号民俗旅游接待户的标牌。

  单淑芝成功了,村里的很多姐妹也都想搞民俗接待。都说同行是冤家,可单淑芝认为没有规模聚不了人气。在她带动下,只有50户人家的官地村有40多户人家办起了民俗接待,年总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单淑芝手把手、心贴心地传授接待经验,告诉她们怎样叠床、怎样做饭。

  2004年11月,官地村被列为市级旧村改造试点单位。村民几乎家家户户建起了两层小楼,村外通向村里的7.4公里柏油路铺油硬化;村里有了统一的24个垃圾收集点;还兴建了健身公园、村级文化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等。2005年8月,作为北京市第一个完成旧村改造的村庄,官地村正式“开村”。面貌一新的小山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可单淑芝也发现,村里民俗接待户在发展中渐渐出现了不好的现象:为拉到游客,有的民俗户不惜降低住宿价格,饭菜、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每到周末,大家都聚集到村口随意拉客,特别影响形象。

  “怎样才能让刚刚走上正轨的民俗接待良性发展?”2007年4月,单淑芝牵头成立了“北京不夜谷农家乐合作社”。2008年又更名为“北京不夜谷官地种养殖合作社”,在怀柔区工商局正式注册。合作社的宗旨是“振兴民俗、帮扶姐妹、民主管理、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入会的22家民俗户统一定价、统一住宿,还进行集体采购油、肉、床单等物品,一年一家能降低成本4500多元。合作社还经常组织大家学习礼仪接待,举行美食大赛,让姐妹们提高技艺。

   村民刘淑莲家住在坡地上,过去由于停车不方便,经常是门可罗雀;自从入会后,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她家的游客多起来,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刘茂玲过去做红烧栗子鸡总是上色不好,参加了美食大赛后,她的做饭手艺大大提高。

  “现在还有不少村民,还有外村的接待户想入会。可现在合作社还是在尝试阶段,等发展成熟了,我再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人致富。”谈起未来的发展,单淑芝说她眼下就是把合作社经营好。目前,她带领社员们在村里100亩荒山上种植了3000多棵大枣、蟠桃、杏等。“民俗接待也要上档次,未来几年,希望游客们在我们这里不光能吃住,还能进行采摘娱乐。”

  “上大专让我开了眼界”

  在单淑芝家的客厅一角,堆满了她成名之后获得的奖励。“全国农村‘双学双比’女能手”、“京郊十大新闻人物”、“京郊十大女状元”、“北京市农家女创业明星”、“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等。对于这些荣誉,单淑芝显得很淡然:“这些成绩只是说明我的过去,要想有新的发展,我还得继续学习。”

  随着自己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成立合作社,单淑芝越来越感觉到知识不够用。2005年,单淑芝毅然在怀柔党校报名参加经济管理大专班。17门功课对于已经40多岁的她来说的确是不小的挑战。她既不能耽误自家生意,又要管理合作社,还要每周定期去上课。

  单淑芝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又跨过了一道坎。课堂内容消化不了,她就认真做笔记,下课赶紧问老师,回家坚持自学;每门功课作业她都认真完成,白天忙生意没时间,晚上就熬夜学习。一年冬天她为了写一篇作业,连续一周每晚都熬到凌晨两点,手都冻得发僵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7月单淑芝终于拿到了大专文凭,她感慨地说:“虽然很辛苦,但我从学习中也受益不少。我觉得自己想问题思路比以前清晰了,连性格也有不少变化,比过去沉稳多了。”

  单淑芝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来她家住宿的游客喝得酩酊大醉,摔坏了7个凳子,损失有700多元。单淑芝的丈夫当时就想找客人理论。可单淑芝制止住丈夫,跟客人说:“损坏点东西没关系,只要你在大姐这玩得痛快就行。”醉酒客人感觉很内疚,当场拍板说:“大姐,我算是记住您这00001号了。您放心,今后我一定往您这儿多带游客。”两周后,那位客人果然又来到单淑芝家,还带来了28位客人。

  “其实我当时也非常生气。按我过去的脾气和性格也要和客人理论一番。通过大专班学习,我真的认识到做生意要想长久不衰,与客人交朋友非常重要。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将心比心,我希望用诚意换来客人们的理解。”

      到外乡镇讲课,传授经验,也是单淑芝目前经常做的一件事。10多年的亲身体会,再加上上大专班学到的理论知识,她的讲课生动有趣,实效性强,受到了民俗户的喜欢。目前,单淑芝几乎走遍了怀柔山区乡镇,她也乐此不疲地为大家讲课:“我愿意把我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民俗户,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走上致富路。”国庆前夕,单淑芝又作为北京市百姓宣讲团成员,到城乡各地宣讲她的“传奇”经历。生动的讲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目前,京郊民俗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也面临着从数量扩张、粗放经营,到进入规范发展、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市13个区县50多个乡镇的344个村近2万农户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一年接待游客27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9亿元。

  (本文来源:京郊日报 )  09-04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