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让“生产线”成为“风景线”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让“生产线”成为“风景线”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29日报道,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来自全国各地的32处工业遗产榜上有名。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发展工业旅游的富矿,多元的工业遗产为游客提供了感受工业文化、触摸岁月肌理的载体。

发展工业旅游,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活化保护,更是推动城市更新、传承文化根脉、激活产业动能的重要路径,让工业“生产线”蜕变为文旅“风景线”。

image

人们在首钢园漫步,中国大满贯的赛事宣传随处可见。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老厂区“潮”起来,引领时代潮流。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可以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宝贵资源。在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经过改造,蜕变为集艺术展览、文创商业、产业办公于一体的红梅文创园。昔日的发酵车间变身“发酵艺术中心”,中心广场举办“街BA”篮球赛,80多家特色小店汇聚人气,年产值近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千个。这一转变,不仅延续了工业建筑的生命力,更激活了城市的文化消费活力。北京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的前身是北京第二热电厂,高耸的老烟囱与光伏电站、智慧照明系统相映成趣,锈迹斑斑的老设备被艺术化陈列,高挑厂房改造的剧场年均举办上百场文化活动。老厂区不仅承载历史,更能引领潮流,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老厂房“变”起来,留存工业印记。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时代记忆与人文情感。西安长安大华纺织厂的改造,正是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将生锈的桁架、机器的凹槽原样保留,建成了大华博物馆。这里不仅陈列着老式梳棉机和泛黄照片,更通过社区博物馆收集煤油灯、“二八”自行车等生活物件,还原了20世纪工人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北京首钢园的改造堪称典范,百年三高炉内部建成我国首个高炉主题博物馆,静态保护工业遗存的同时,通过互动展陈让游客触摸钢铁工业的发展脉络。这种“物史结合”的展陈方式,让工业记忆变得可触、可感、可共鸣。“博物馆式”的保护与利用,让工业遗产不再是冷冰冰的废墟,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老技艺“活”起来,传承非遗文化。工业遗产的活化,不仅体现在空间改造,更在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宜兴前墅龙窑作为仍在使用的明代古窑,每年组织6~8次柴烧活动,吸引游客现场观礼、参与研学。村民开设陶艺课堂,将游客作品代为烧制,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全村年收入超2亿元。牛栏山二锅头酒文化体验基地则让游客亲手参与“装甑”“看花摘酒”等非遗工序,在体验中传播酿酒文化。“技艺表演+研学体验+文创转化”的模式,既保住了老手艺,又催生出新产业,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工业旅游则是激活工业遗产的“金钥匙”。从沈阳的文创园区到北京的非遗工坊,只有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让工业遗产真正“活”在当下。“生产线”变身“风景线”,终将成为城市文化最亮丽的底色。

作者:章平周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