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与心理健康(4)

核心提示:当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达到中等以上,这个人能否成功就不取决于他的智力了,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情商或非智力因素不仅仅指控制情绪的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兴趣、动机和人格。党政干部胜任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能力,二是人际能力,三是自律能力,也就是管理下级、协调同级和约束自己。

党政干部的人格结构

中国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方面讲到人格主要的还是西方的理论。过去二十年,我们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由七个维度构成,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方面,一是自我指向,用来反映一个人追求或者表达个人成功欲望的方式,或者张扬或者委婉。大学生表达成功欲望的方式是最直接的,最不直接的两个群体是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他们是更擅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成功的欲望。二是他人指向,对待他人的态度可以分为热情和真诚,热情往往是表面上的,而真诚可能表面上不够热情,但人们最需要的、最看中的却是真诚。三是事物指向,可分为严谨和敏锐两种,大学生是最强调敏锐的,相应的也最不严谨;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最强调严谨,却没有大学生那么机敏。

个人指向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成功的欲望,他人指向强调真诚而不是热情,事物指向强调严谨而不是随机应变,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我国企业领导人更注重敏锐,党政干部更强调严谨;企业领导人更注重真诚,党政干部更强调热情;企业领导人更重视卓越,党政干部更强调和谐。

那么什么样个性特点的人适合做党政领导干部呢?具备理想的管理者的人格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最好,而工作绩效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是职务绩效,也就是实际工作效果;二是个人品质绩效。

我们先看任务绩效或者职务绩效。影响职务绩效的最重要的人格特点有两个,一是追求成就,也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欲;二是坚定执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具备了这样两点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一个党政干部如果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出成绩来的。

此外,作为一个党政领导干部在做事上既要追求成就,又要自我克制;既要坚定执着,又要处事灵活;既要允许冒进,又要不急不躁,这些并不矛盾,因为中国人强调一分为三,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我们讲的这些人格特点不是要同时都表现出来,是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作为一个党政领导干部在做人上关键两点,一是民主而不独断,这是中国的政治气侯和未来走势,我们强调集体领导。二是对人宽和但不过分接近。对人宽和就是能够宽容和包容别人,更多的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但是不要跟任何人走得太近,因为跟任何人走得太近,即使再正常的关系,也容易让人产生不健康的联系。过去有人讲,用人者要有木匠的眼光,即使见到一块稀奇古怪的木料也会琢磨这块儿木料能够成个什么材,就是用建设性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个人。有了这样的眼光,领导干部在用人的时候就会扬长避短,还要鼓励被推荐的人扬长补短。

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到,作为一个党政干部最重要的个性特点就是能够做到审时度势、适应权变,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意是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由此可见孔子强调“权变”的思想。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主要有三种病:精神病、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病是在大脑神经系统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神经病是因为神经系统受到损伤而出现的心理障碍,神经症比较轻的像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现在我国很多媒体报道出来的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吓死人,比如说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材料,是一个机构写给中央领导的,说现在我国青少年里70%的人有心理障碍。从专业的角度讲,当我们说心理障碍的时候就是在说上面三种病,而精神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3‰,神经症是6‰—8‰,神经病的比例不好统计,精神病和神经症加在一起不过是1%,剩下99%的人是不是都是心理健康的呢?除了没有那三种病以外,还要看是否具备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首先是身体健康,也就是生理状态,这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精力和活力,而不是指是不是有躯体的疾病。有些人得了绝症仍然可以过得非常好,那也是心理健康的。有些人有肢体伤残也可以心理很健康。但相比之下,有身体疾病或者躯体残疾的人比健全人达到心理健康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是外部的和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和谐。我们有多少种人际关系呢?第一类是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在家庭里。第二类是工作关系,我们跟上级、同级、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跟工作对象的关系,这都属于工作关系。第三类是朋友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三类的人际关系都应该是健康的、和谐的。

其三是内心的和谐,就是我们跟自己要和谐。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人们又想同时要,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是和谐的。

其四是幸福感。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内心和谐以外,还要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说白了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现代社会里心理健康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代人的幸福感越来越少。2007年美国的《科学》杂志第一期登了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家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如果你更富有,你会不会更幸福?他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涨年薪前后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的幸福感指数变化。他们年薪增涨的幅度是20万到120万。他的研究结果很令人沮丧,研究结果是涨年薪对这些高管的幸福感指数的影响等于零。幸福感跟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没有直接的关系。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生理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外部和谐和内心和谐又如何呢?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深浅、亲疏,但只要他自己认为人际关系是和谐的,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跟实际上的人际关系状况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关系的是他怎么看待这种状态。人际和谐或者外部和谐,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内心和谐更是如此,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理想和愿望,有些是很容易就能够实现的,有些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有些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也一定会有一些你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不是说他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都实现了,而是说他能接受有些愿望无法实现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四个心理品质全部都是由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决定,跟这个人目前的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状况、理想和愿望实现状况、身份和地位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直接关系的是这个人对这四种状况的接受程度。因此我们说,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他愿意让自己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一定是他不愿意让自己健康。

按照上述说法,99%的那些人应该都是心理健康的,但实际情况又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功,这就叫做普遍的浮躁,它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