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百姓心中”感动听众

“党在百姓心中”感动听众

 10名宣讲员在报告会上讲述亲历、亲为、亲闻的故事

  
  
  核心提示
  


  带领2800多名工人和农民工兄弟从战火纷飞的利比亚安全回国、三代科研人员在党的政策鼓舞下立志报国……昨天,“党在百姓心中”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如图),10名百姓宣讲员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亲历、亲为、亲闻的故事。在京党政机关干部、高校师生和北京市各界干部群众代表3000余人参加。
  


  报告会上,很多听众被宣讲员的激情感染,被他们讲述的感人事迹感动得潸然泪下,会场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据了解,“党在百姓心中”百姓宣讲活动是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一项重点宣传教育活动。截至6月底,活动共搜集宣讲线索上万条,提炼爱党故事2500多个,基层巡讲900多场次,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800名工人回家的路
  


  北京建工集团利比亚项目部党委书记 夏书仁
  


  夏书仁是北京建工集团利比亚项目部的党委书记。今年3月5日,他和他的2800多名兄弟姐妹从那战火纷飞的利比亚回到了祖国。
  


  2月17日,班加西出现骚乱,随后手机通讯中断。“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通知我们立即准备撤离。”夏书仁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保证,一定一个不少地把队伍带回家。”
  


  由于突发原因,谈好的商船没有到。只能全体一起走公路。大家在所有的客车车窗上贴上了五星红旗。一路上,国旗成了闯过关卡最好的护身符。“到达突尼斯边境后,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协调当地海关专门开辟了 ‘绿色通道’,让我们顺利进入了突尼斯。” 从第二天开始,大使馆就安排大家陆续登上了回国的包机。“包机的座椅上插满了五星红旗,就像小时候在外面受了委屈看到母亲一样,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两位英雄妈妈一样的情
  


  北京市委讲师团 尉红英
  


  尉红英来自北京市委讲师团。抗日战争时期,山里有位邓玉芬妈妈,家里养了7个儿子。邓妈妈的丈夫带着4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一起上了抗日前线。
  


  “抗战胜利,邓妈妈却得知了爷儿5个牺牲的消息。邓妈妈又把唯一的儿子小六儿也送上了部队。小六儿入伍一年后,在一次解放战役中壮烈牺牲。”
  


  “时间到了21世纪,山里又出了一位李连芝妈妈,她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张虎送进了部队。”随后,张虎被分配到湖南武警消防总队。2003年11月3日湖南衡阳的那场大火,18岁的张虎为抢救群众牺牲。“当县领导问她有什么要求时,李妈妈擦掉了脸上的泪水,‘您就让我闺女去接她哥哥的班儿吧……’”
  


  山窝窝飞出不朽的歌
  


  房山区堂上村 李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大家都再熟悉不过,昨天,来自房山区的李洋就为大家讲述了这首歌曲诞生的故事,因为他的爷爷就是当年最早学唱这首歌曲的儿童团员。
  


  1943年9月,19岁的曹火星被派到了房山区的堂上村。“我爷爷当时是儿童团员,一天,曹火星让爷爷召集村里的儿童团员,说要教唱他新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爷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打那儿以后,儿童团员嘴里老是哼哼着这首歌。”歌声就像插上了翅膀,伴随着八路军、解放军前进的步伐,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后来,毛主席还亲自给它加了个字,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01年6月27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创作地纪念雕塑揭幕。“俺们堂上村的人永远忘不了共产党的恩情,俺们堂上村的孩子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热爱党和国家就像爱眼睛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 努尔比耶·克里木
  


  努尔比耶·克里木是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作为内地新疆高中班的首届毕业生,现在,她已经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一学生了。
  


  努尔比耶·克里木离家那年只有15岁。“走进学校,宿舍里床上用品、洗漱用品一应俱全。第一次见面,班主任就叫出了每个人的名字,说出了每个人的家庭情况。”
  


  她的同学阿依先古丽的妈妈患尿毒症去世了。阿依先古丽回家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她父亲一边哭一边用维语跟老师说,求老师好好照顾这没妈的孩子。班主任老师每月都从工资中拿出钱来资助阿依先古丽,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她补课。后来,阿依先古丽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
  


  “去年3月16日,我和12名新疆班的同学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热爱我们的党和国家、爱护我们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创造新疆的繁荣和幸福!”
  


  只要乡亲致富干部愿骑驴
  


  大兴区榆垡镇刘家铺村党支部书记 李书国
  


  李书国是刘家铺村的党支部书记。昨天的报告会上,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别人问起李书国,村干部成天骑着电动自行车丢不丢人时,他说:“只要乡亲们能富,我们骑驴也不丢人!”
  


  刘家铺村是远近闻名的果树专业村。为了让百姓致富,政府补贴了所有梨树的嫁接费用,品种不好的果树都换成了丰水梨和黄金梨。“2003年,嫁接的丰水梨和黄金梨一斤卖到了一块三四。”
  


  为了给乡亲们省钱,李书国和村里几个干部跑到山东与生产果袋的厂家联系,最后厂家以最便宜价钱签了单,一年下来就为全村果农节省了20多万。“现在,我们村的黄金梨最高亩产值达到了9000元,85户果农中,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20多户。”

 

  白衣烈士生命的信仰
  


  北京市卫生局党校 于晓姝
  


  为了纪念抗击“非典”牺牲的9名白衣烈士,“救死扶伤”纪念坛在北京市卫生局党校落成。于晓姝就是纪念坛的一名讲解员,昨天,她为大家讲述了一次令她终生难忘的讲解。
  


  “那次的参观者只有一个人。当我讲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的主治医师李晓红事迹的时候,眼前的这个人泪流满面。”原来他就是李晓红的丈夫。李晓红医生是一名共产党员,牺牲的那年只有28岁,并且是个已经怀有身孕的母亲。当她听说她分管的病人有可能被病毒感染时,她没有退却,坚持要上班。由于过于疲劳,她不幸被病毒感染。在病情恶化后,李晓红已经说不出话,她就在纸上给医生留言,希望用自己的身体做新药的试验。在生命垂危之际,李晓红甚至还用笔记下了千字的病情体验分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创始人之一 纪世瀛
  


  纪世瀛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31年来,他亲身经历了中关村从一个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过程。
  


  纪世瀛从小家境贫寒,解放后,这个当年逃荒口外的孩子才走进了学校并考上了大学。1980年10月,纪世瀛等人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到了1987年底,这里聚集了148家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党的十六大开幕的当天夜里,听说民营企业家也可以入党了,我连夜写了一份长达25页的入党申请书。在我62岁那年,我终于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6年7月,纪世瀛被诊断为“胰头癌”,可能最多只能活八个月。“在我病危期间,党和政府特别派了专家组为我会诊治疗。在党的亲切关怀和企业家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战胜了病魔!”
  


  三代科研人的共同选择
  


  北京协和医学院 梅品超
  


  梅品超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3年前他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到了祖国。当时很多人对他的选择感到惊讶。“我对他们说:我的老师和我老师的老师,他们当年都做出过同样的选择。”
  


  梅品超的老师沈岩,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分子遗传学家。沈岩的老师吴冠芸,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开创产前基因诊断的第一人。
  


  “吴冠芸教授18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共产党人,很快就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上海解放前夕,她和丈夫决定留在了祖国,并加入了共产党。
  


  梅品超说,他的老师沈岩最开始只是吴冠芸教授实验室里一名刷试管的工人,但是却十分勤奋,取得了硕士学位。去法国深造后,沈岩没有留恋国外优越的条件选择了回国。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沈岩对吴冠芸教授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如果没有您这样的老党员,我说不定还是刷试管的工人呢。’”
  


  在老师的影响下,梅品超赴美国留学深造后也毅然回国。“现在我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有信心有能力做出比我在美国更优秀的科研成果。这就是我的选择!”
  


  香港西餐厨子变身北京“姑爷”
  


  日昌饮食集团董事长 曾昭日
  


  昨天的宣讲团中,曾昭日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86年,从他踏上内地的那一刻起,才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温暖。
  


  1986年,曾昭日来北京之前,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到北京发展。“那时候我还真有点担心。入境时海关人员对我说:‘您是香港回来的?欢迎您来到北京!’”“这比起港英政府的海关看谁都当走私贩,要友善得多啊!”
  


  现在,曾昭日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从一个香港的西餐厨子到拥有5家连锁企业、几百员工的老板,老婆也是北京人,成了北京的“姑爷”。“在我第三家分店即将开业的时候,却接到了拆迁通知。” “区领导听说了我的困难,主动帮忙协调,最终在平安大街开办了日昌总店。”
  


  2008年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曾昭日在第一时间带头给灾区捐款。 “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支持了我,现在国家有困难,亲人有痛,我做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老师就是用爱传递希望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 袁天天
  


  来自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袁天天老师为大家讲的,是她的同事、共产党员权福苗的故事。“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责任,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袁天天说,权老师有一张特制的图表,表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校表现、学习知识技能等情况。有个叫张龙的孩子,来自延庆山区,腼腆内向,连在走廊里向老师问声好,都会害羞。“这样的学生能够达到权老师的培养目标吗?”袁天天带着这样的质疑,外出学习一年后回到学校。“我在走廊遇到了张龙,他很大方地跟我打招呼,还说他要准备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了。”
  


  原来权老师通过了解,觉得张龙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便让他担任了电子课代表。张龙家在山区,来回一趟就要50多块,权老师帮助他申请了周末在校住宿,还鼓励他参加校电子技术竞赛,结果张龙拿了第一名。紧接着,在区级电子技术竞赛中,他又获得了一等奖。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国际视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