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14日《经济日报》报道,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上,智能体成为热议焦点。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下半场,智能体技术加速突破实验室边界,深度融入产业核心领域,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
今年以来,智能体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在自动化系统、机器人、虚拟助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超 3.5万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全球占比约15%,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特别是智能体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智能体蓬勃发展的背后,安全风险如影随形,筑牢安全底座,成为智能体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
智能体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从用户方面看,截至6月份,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回答问题的比例最高,达80.9%。我国不仅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上占据重要份额,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成果斐然,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像北京已聚集全国超40%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32 款,全国占比超三成,稳居全国首位。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能体黑客的出现加剧了网络攻防的不对称性,人工智能之于网络安全既是风险也是机遇。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志国分析指出,技术革新的背后安全风险正交织叠加。技术脆弱性带来内生安全风险,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共同驱动,数据的依赖性、算法的复杂性、算力的集中性等内在属性,使得模型幻觉、算法黑箱、数据可信等特有的安全风险更加凸显。恶意利用放大安全危机,人工智能驱动的攻击手段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显著降低攻击门槛、提升攻击频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攻击的隐蔽性与变异性。治理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其安全治理涉及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应用安全、伦理规范等多重维度,监管框架完善的速度仍落后于技术发展应用速度,治理难度与不确定性持续上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这些严峻的安全挑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对此,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而360推出的安全智能体基于安全大模型这颗“大脑”,为其增添了 “手和脚”,尤其是L4多智能体蜂群,可实现对人类高级安全专家能力的复刻,是安全能力的质的突破。正推动全线产品智能体化,致力于用安全智能体重塑数字安全。这为我们应对安全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让智能体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各方需形成合力。企业应加大在安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科研机构要加强对智能体安全技术的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政府部门则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规范智能体的发展。我们只有筑牢安全底座,智能体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乘风破浪,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真正成为守护安全、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作者:刘纯银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