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什么说改革说到底是“制度性的改革”?
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建立一个人民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具有“幸福与尊严”的好日子。因此,改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过程。换句话说,改革说到底是“制度性的改革”,是要引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敷陈。任何改革,包括政治行政改革,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行政体制,以增强改革的制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以提高“改革效率”,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要防止各种原因造成的 “改革效率”低下甚至停滞不前。我们要为民族留下“改革的制度性遗产”,使我们这个时代成为共和国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让历史记住我们,就必须下决心清除各种“改革障碍”,消解各种改革阻力,坚持从制度上推进以制约“公共权力”为中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夯实社会稳定和谐的制度性基础,建设好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民心工程”。
4、为什么要在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谋划改革大局,做好“改革顶层设计”。不言而喻,我们搞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换言之,指的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体制框架内的市场经济。这就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价值”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
长期以来,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意或无意被我们忽略,致使市场经济变成一种纯粹的“工具理性”而没有“价值理性”,失去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或“灵魂”,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法律价值”等基本价值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市场经济”滑向“坏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民主参与意识、诚信意识、公正意识等基本价值理念,在与市场经济融合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体制机制平台,促使“制度与价值”、“实践与理论”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其直接的社会后果就是,公民权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规则意识缺乏,进而形成“赢者通吃”的社会失序现象,造成社会凝聚力下降,社会团结、社会合作、社会和谐失去“共同利益”的坚实基础,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从公共精神出发、按照宪法原则和党章原则,在实践中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只有具有价值高度的改革,人民才会满意,社会主义社会才会长治久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