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史欣德:中医的健康智慧(3)

 

顺天时,顺其志

首先是顺天时。我们都知道,一年的节气有春、夏、秋、冬,而且从春天开始,阳气一直上升到夏,过了夏就向阴发展,一直到冬,过了冬又向阳春发展,周而复始。一天也是阴阳更替的过程,白天属于阳,晚上属阴,早晨阳气逐渐上升,中午是最高点,紧接着走下坡路,阴气慢慢开始盛,到了晚上子时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古时候的人说养生也要顺天时,白天日出,该工作的时候要工作,日落该歇的时候就得歇,要顺应阴阳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病自然就会主动来找你。

古人按照不同的时节进行不同的养身安排,首先是“春三月”。古语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春季寅卯辰,也就是农历一、二、三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发陈,为一年之始。发陈,为藏久外达之势,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此时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应该逐渐减少睡眠,晚睡早起,起来之后在门前院中昂首阔步,头发散乱,穿着宽松,以使志气外达,勇于任事。这个时候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的愿望,都应该尽量满足,使生长、渴求、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一切所求如愿。这是春气仁性好生的体现,属于养生之道。如果与之相逆就会伤肝,到夏季不能化火,造成心气内寒,供奉夏季生长壮大的资源就缺少了。

其次是“夏三月”。古代四季养生法认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阳气在夏天是完全开泄在外面的,所以睡的时间可以少一点。

接着是“秋三月”。中医认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强调要早卧早起,因为这时候白天慢慢短了。另外,秋天不同于夏天,它的阳气不是往外开泄的,而是要慢慢收回来,所以一切活动都要有收的趋势。

最后是“冬三月”。古人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人的心脏问题常常都是同以下几点相关联的:一是晚睡。《四季养生法》是在睡和起进行合理调配,但是现代人都睡得非常晚,超过子时才入睡对心脏破坏是极大的。有人争辩说自己睡的晚起的也晚,所以没关系,这是错误的,懂得养生的人都知道,早卧晚起中所说的“晚起”是必待日光,而不是一直赖在床上不起来,所以一定要早睡早起来。二是情绪问题,压力太大。三是不吃主食。三样东西合在一起心脏必定要垮。

《内经》中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它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生成之所由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不能逆,一定要顺。就有人要问了,春夏本来就是热的,为什么要养阳呢?而秋冬本身是阴寒的,为什么又要养阴?从道理、字面上要讲明白很难,所以通俗点讲,在春夏的时候是阳气非常容易耗散的季节,首先,大家穿的很少,而且一动就容易出汗,出汗太多的话,会带走身体里大量的阳气和水分子。其次,到了夏天的时候,生冷的东西相对吃的多一点,它会导致你身体里的阳气受损。举一个例子来说,江苏徐州一带有个习惯——一到大伏天就要吃伏羊,民间还有一句谚语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这是他们保养的方式,有没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符合我们春夏养阳的理念。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夏天因为出汗特别多,人参的使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是西洋参、白参,可以是片剂、胶囊,家里要适当备一点。夏天如果出了大量汗,耗了大量的气,人感觉很疲劳,连话都不想讲了,这时候要吃一点参。

秋冬的时候非常容易伤阴,为什么这样说呢?每个人都知道,进入秋冬季节以后,天气就变得越发干燥,人们的胃口相对好一点。假设一个菜市场最多是10个肉铺,那么夏天的时候只有5个会开,进入秋冬季节又会恢复10个,这是因为气盛的时候脾胃的消化能力会下降,所以夏天要吃清淡的,吃点比较爽口的东西,而不会去吃很腻的,冬天天气干燥,脾胃运化功能非常好。秋冬季节如果吃的太多,就会产生很多热量,毛孔在冬天是闭塞的,热量消化不掉,就停在体内,这时候就会产生内热或内火,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夏天长疱疹的人相对少,而一到冬天,嘴上起泡的人就会多一些。火上来以后会消耗人的阴精,这就像熬稀饭,不停烧火到一定程度会把水分消耗干净,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火特别大,时间一长就会伤阴。所以,在我日常的接诊中,北方人因为伤阴得病的比较多,很多年轻女性都出现舌苔少的现象,而且闭经、不孕的患者居多,而南方得益于喜欢煲汤的习惯,反而较少出现这样的病症。

因此,要有效的消除火旺导致的阴伤,首先要降火,降火的中药就有很多种了,如果经常烦燥,入睡难,做恶梦,人容易发怒,可以用黄连上清丸;如果口腔溃疡,大便不通,可以用一清胶囊。如果直接是津液不足的,可以吃梨、甘蔗、黑木耳、白木耳、海参、猪爪,甘蔗。

接着是顺其志。顺其志强调重视人体本能感受,现在很多人对身外的东西非常关注,对自己本能的感受是经常疏忽的。比如说在《灵枢·师传》说过:“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黄帝接着又问:“便病人奈何?”大医岐伯解释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这里强调的“便”就是适,可以理解为适合、适宜、习惯、方便、便利,“问所便”就是要问患者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五味、寒热好恶的感觉,这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病方法。

对饮食习惯的重视,是因为中医认为药和食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所以有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性、同效、同害的说法。中药的功效是怎么发现的?它不是古人在实验室实验出来的,而是通过尝味道。东汉时期出的一本药书叫做《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里面能够作为食品的就有43种,占到10%,所以对中医而言药和食是不分家的,可以用中药原理来指导我们的饮食,两者完全相通。

成人往往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外界的观念强加,而忽略自己的本能,小孩本能反应则非常强烈,举个例子,给小孩吃药,我会跟家长说你看好了,如果我给他吃的中药,喝下去全吐掉了,千万别再给他喝,因为我这个药一定是开错了,不会有疗效,只会害他。如果这个药吃下去,不吐出来,那么多数是对的。临床看到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我经常会这样辨证处理问题,其实类似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例如,有的病人来复查,我会问他药是否好喝,有的会说,没关系,你开的药,再难喝也要喝下去。我说怎么能这样回答,要的是真话,于是,有人说好喝,有人说太难喝了,这时我会说,我知道开错了。给大家一个提示,如果是硬着头皮,捏着鼻子喝下去的药,就不要去喝。要相信自己的本能,“不要傻子过年看隔壁”,不要人家说好,就跟着吃,结果明明很难吃,就听信能治好病,就硬着头皮喝,要有自我感觉,喝下去要舒服。

在此强调,人对药的味道的感觉尤其重要。有的中药十分好喝,在熬药的时候就感觉很香,很想喝,这种药即便多喝一点也没事;有的时候他的家属会说这药怎么这么难闻,那是正常的;反之,则要警惕了。这也是有例子来证明的,有一个老太太咳嗽了两个月始终不好,就来就诊,我给她开了药,这个药总共六味,其中有一个药是五味子,后来老太太回来复诊,我问她有没有好转,她说稍微好了一点,接着我又问她觉得这个药是什么味道,她说很酸,我一想不对,我用的五味子的量是极小的,通常情况下不太会觉得它很酸,由此我了解到这个人是典型的脾虚症,又给她开了另外一个方子,也是六味药,老太太用了五副之后病就好了。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