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史欣德:中医的健康智慧(4)

 

食治为先,食养善后

“食治为先”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面提出来的,他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是说得病了以后首先要考虑食疗,因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也就是说食性相对来说平和,它的偏性不大,而药的偏性非常大,所以用药的同时,又杀伤了其他无辜的脏器,会出其他的新问题。孙思邈又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就是说要救急是需要依靠药的。“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疫者,可谓良工。”自从看了他这句话以后,我是越来越重视食疗,以前总认为当个好医生就是要开好药,后来发现不对,因为治疗是系统过程,如果病人来找医生,医生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对之前和之后的问题一概不管,则称不上是个好医生。

传统的中医理念提倡得病的开头和结尾要讲究食养的原则,医生不是只会开药,他要兼顾病人的前面、中间和后面的事情。那么,在善后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强调食养,《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强调,一个人的病,用无毒的药来治病只能去掉九分,剩下的那一分是不能用药了,而是需要用食养来调。中医认为药物都有偏性,所以只要有偏性的都是毒药,这里对于毒药的理解不同于我们现代的观点,两者是不一样的。偏性越大,毒性越大。不病不是所有,未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食治,刚刚开始要生病的时候也可以用食治的办法,已病中我们分三期——初期、中期、后期,早期和后期我们是可以用食治的方法。

结合现实的例子来说,在未病阶段,预防感冒咳嗽可以含姜片,嚼食生姜核桃肉我们可以预防哮喘,调解情绪可以用玫瑰花茶,预防食积可以饮用大麦茶。

最后不能夸大食疗作用。在头尾两个阶段可能有效果。如果没效的话,该用药的时候还是得用药,千万不能说食疗可以包治一切,这是大错特错的。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