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史欣德:中医的健康智慧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报告从治未病,顺天时和顺其志,食治为先和食养善后三个方面,截取中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阐述了中医思想中所蕴含的健康理念。

健康是一个永恒话题,只有健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从古至今,无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或者哪个个体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应运而生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它的医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健康的理念,也是充满了智慧,令人感叹。

中医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治未病;第二是顺天时和顺其志;第三是食治为先,食养善后。中医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养生健康保健知识都蕴含在其中。

治未病

治未病的理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在东汉时期有一本书叫《皇帝内经》。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另一部分叫《灵枢》。在这本书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第一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治病就像打仗一样,开始打仗了你才去打造兵器不是已经晚了吗?这句话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另外在《素问·阴阳大论篇》有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从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这样一个按照从最浅的、最表层的逐渐往里深入的顺序排列,说明最善于治疗的是在皮毛的时候就看出来的问题,有点小毛病不去管它,到一定程度就会出大问题。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应该在病刚刚处在萌芽阶段就发现了。而在《灵枢·逆顺》的中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所以,很多的内经反复强调有病一定要早治的理念。朱丹溪说:“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前。盖疾成后而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就是说得病了才去治疗的话,这是医生干的事情,在病还没有产生之前,要先去调理它。以上这些都是治未病的有关文献。

那么,什么是未病呢?有人可能会想所谓的未病就是我还没有得病,但是按照多少年来各个医家的理解,对未病的理解,大概有五个方面:

第一,健康无病,包括身心健康。身体舒服,心理上也是平和的,身心两者都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自我感觉没有病,但是,外相上看到异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见到了齐桓侯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扁鹊过齐,让齐桓侯招待他,扁鹊一看齐桓侯就跟他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齐桓侯说:“寡人无疾。”等到扁鹊一走以后回过头来跟左右说,医生就是好利。结果过了五天以后扁鹊又来了,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齐桓侯说:“寡人无疾。” 而且脸上露出很不高兴的表情和神态。又过了五天,扁鹊又来了,说:“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齐桓侯还是不搭理他。然后再过五天,扁鹊看到他的时候,调头就走了。齐桓侯很奇怪,马上派人追过去问他,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不到五天,齐桓侯果真病倒,再找扁鹊的时候,他早就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人对自己身体有小偏差的时候自我感觉不大灵敏,自我监测力不大好。自我感觉很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的外相上已经有异常了。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你们学望诊,同学间要互相看,要经常在镜子里看自己,身体舒服的时候是什么脸色,不舒服的时候是什么脸色。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