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二)

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二)


  Ⅰ.党的历史
  1.四军未成立前毛部由湖南省委任命之前委指挥,湖南特委令其改组一师二委,朱部为一师委,湖〔湘〕南农军为各县委,是时各部队连上成立支部,营无营委只设直设〔属〕小组,在营单独时颇感不便。同时军队受特委指挥每每为地方主义所囿,不得不打硬仗,受不必须的损失。这时党在军队中不能起领导作用,军权高于党权。同时士兵同志没有提拔起参加指导机关。
  2.在四军成立以后,军一级设军委受边界特委指挥,有—时期四军军委即为边界特军委,团设团委,营设营委,连设支部,排班设小组,军部设特支。队伍出发游击组织行动委员会,参加地方党部负责人组成之,同时公开可以命令指挥当地群众机关,行委成了一又是党又是群众机关的一种权力组织。
  3.在去年十一月,中央六月来信,要在军队中成立前委,指定朱毛及地方党部书记并工农份子各一成立前委,四军执行这个命令,由边界特委及军中同志共三十余人开特委扩大会(因是时四军受特委指挥)成立前委,选了九个人成立前委会,同时四军成立前军委。因此前委在当时指挥三个机关,一,前军委。二,边界特委。三,工农运动委员会。在此种情形之下发生了毛病,就是机关太多,人员分配不过,颇影响各级党部之活动。
  4.四军出发赣南,前委在事实上随军走,所以只能管军队,至多连〔达〕到某地作一点巡视地方党的工作,同时军队每日行动均须决定,因此觉得军委前委发生重复,遂将军委停止职权,由前委直接指挥两个团委,及特务营委及军部特支,颇觉便利敏捷,同时前委权力超过特委军队行动脱离了地方主义的束缚,这个状况一直继续到现在。
  这一段党的历史经过觉得有几点特别重要:
    1.军队党的负责机关人数宜多,因为军队是集中的,开会容易,同时军队党的决定可以影响军队的生活如休息给养等,负责机关人数过少,便不能很快的明白每日士兵的情绪。因此军各级党部执委均在十几个人以上,有时扩大到廿余人。
  2.营委问题,出前没有营委,不何在单独一营行动感觉困难,平时的训练给养之管理也感着困难,所以成立了营委至现在已成为不能废除的了。
  3.在没有较大的苏维埃割据足以容纳四军时,四军不经常如行〈云〉流水般活动,不能解决他的许多问题,如避免与敌人冲突及自身给养等,则在此无苏维埃政府的指挥时期,红军的指挥,只能直接受命于党,纵然成立一个革委会,实际仍然是党的直接指挥,因为军队行动于开会后即要行动,有时连开会也来不及,多设机关,命令要经过周折是不利于游击行动,只交给军官指挥,则一个人的处置常常要错的,因此四军在经过许多讨论后,仍然觉得现在的指导方式是很方便于斗争的。在最近到了闽西,决定成立军部党团,意在把一些行政事务交给处理,出减少前委对日常事务的应付,这个办法行起没有什么成效,¨¨总之党在四军指导的方式是如此,当然会有党公开指挥军队,造成党军,党的政府等毛病,但此问题在前委没有好方法来更正。
  4.政治工作人员与军官常常发生纠纷,恍惚是国民革命军旧习一样,前委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特考查政治工作人员与军官可以有四个方式:一个政治工作人员与军官平等(结发夫妻式)结果天天要吵嘴,二,把政治工作人员权力只限于政治训练,这样军官权力过大,政治人员会变成姨太太。三,照江西红军二四团的办法,军官须听命于政治工作人员,这样成了父子式了。四,军官与政治人员平等,由党内书记总其成,一切工作归支部,这样可以解决许多纠纷,划分职权,但这要许多人材了。
  5.党的训练,在四军成着困难,须[许]是材料收集与训练负责人员之缺乏,同时军队的习惯是一个命今服从,所以一般党员群众特别呆板而不活泼,党内生活之机械化是常犯的毛病。
    6.连上成立支部的作用非常大,因每一连可以担任一方面的任务,一个支部恰可以应付这个任务,连支部的精神,在“一切工作归支部”这个口号上,四军党的基础在连支部上面,军队力量也寄托在上面。
  Ⅱ.党的近况
  1.数量:四军一二三纵队为四军基干,常常不分离的,计一纵队一千六百人,二纵队一千五百人,三纵队一千五百人,军部,政治部,特务营,军需处,约共九百人左右,全军计:五千四百人左右,党员有一千四百人(据六月底统计)。
  2.成分:官长同志约占十分之三,兵夫约十分之七,手工业工人占十分之二,学商占十分之一,军队中产业工人成分极其低微。
  3.组织系统
  a.前委——纵委——营委——支部——小组。
  b.党的机关,纵委前委均分设宣传,组织,青年三科,士委会各级设有党团。
  4.干部机关人员成分的分配,通党〔常〕士兵同志皆须参加干部指导机关,其比例为三分之一,譬如前委现有十三个委员,士兵份子占了五个,前委常委五人,士兵份子占了两个,皆有相当用。士兵分子参加指导机关,在前委尚在初期的扶助中,并不能十分尽领导作用。不过士兵在各种会议上常有两种表现,一是随时提士兵利益,一是对付敌人随时是主战论者,不主张退让避免的。
  5.各级党部之书记,通常由上级委派,下级大会选举亦可,但须得上级党部的批准。在以前各级书记均由党代表兼,现在业已渐渐改变,书记可由军宫士兵兼。
  6.现在四军党的一般表现:
  ①右倾的危险。
  这种右倾的危险的产生由于下列的原因:a.干部指导机关尚在知识份子手中,四军党的士兵基础薄弱。b.党员政治水平不高,怀疑反动政局是一个崩溃的前途。c.改良主义的宣传相当的影响到四军内。d.在四军本身因长期斗争的疲劳,每日生活刻板式的,是一些行军宿营作战等,在工作上感着无味,使他们别寻消遣,有享乐主义的倾向。e.敌人的围剿在宣传上闹得慌,在行动上使四军感着应付的困难,自然要使一部份人动摇。f.许多同志,无法脱离军队,自己又因受伤毁坏了身体某一部之健全,日趋消极悲观,常常长吁短叹,影响到他左近的工作的人。
  ②极端民主化。
  四军是由国民革命军改造而来,在初期一般官〈兵〉同志,皆十足的盲目服从上级,渐渐由党的在下层的发动,一般官兵同志渐渐能够讲话发表意见,到最近又犯了极端民主化的毛病,上级的命令未经下级讨论,下级便不执行或者说上级包办,说上级是家长制。军事机关的命令也常有托故不执行的毛病。
    ③小团体主义。
  因四军是由各种自有其本身奋斗的历史部队而组成,混编的办法始终未执行,因此历史的残余尚保留在一般同志的脑中,武昌出发(毛部)南昌出发(朱部)的资格在军队中是有相当的尊重的,尤其军队的习惯,一班,一排,一连,一营,一团,生活各为一集团,农民的自私关系,自然要划分界而且非常清楚,因此小团体主义的色彩就很浓重,各团为各团争利益,如〔各〕营为各营争利益,各连为各连争利法,如枪弹人员之类则主张自己要多,如担任勤务则主张自己要少一点,尤其各连还有同乡关系,广东人,湖南人,北方老乡,他们总是情投意合,分外不同,遇有病痛,以这一类人为最能帮忙自己的。
  ④取消或缩小红军的观念。
  因政治的分析错误,认定反动政局是稳定的,当然会怀疑红军是否能够存在的,又见大的部队斗争日趋激烈,则主张缩小红军,以为缩小了就可以和缓敌的进攻。这些观念其骨子里面是无坚决斗争的勇气,四军党中有一部份具有这一类的思想。
  Ⅲ.党的前后政策
  1.以江西宁冈为中心向南向北的游击问题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四军各部会合于江西宁冈,成立了四军,并有军委,但党内不统一,军队各自为政。袁王为保存自己的老巢,很不愿朱部及湘南农军这样多人在宁冈,使他目标大惹下大祸,主张四军到赣南去。毛部颇有自了之心,看见朱部及农军那样混乱,不愿意〈合〉伙,主张他们自己到平浏(回北游击),朱部及农军(向南游击)到赣南,军委则随朱部出发。朱部及农军尚一致主张到赣南,因为宁冈没有饭吃,实在不满意袁王及毛部的态度。军委明知这分家政策是不对,因为四军在此时初初成立,应该整顿,到平浏及赣南皆属单独的军事行动,尤其军队未整顿到处要引起许多坏的影响,更应该顾虑,若说经济问题困难,事实上四军在宁冈一年多亦终有办法。当时的分南分北的政策大部建筑在各部的私利上,尤以袁王的自私,毛部的自了不管,引起朱部及农军不满。这个政策决定后并未实行,因为一二日后朱部二十八团即击溃江西敌人两团,占领了永新,经济问题得了解决,大家又合伙起来。
  2.罗育山脉中段政权问题
  为了整顿红军,须要一个根据地,为了执行土地革命,发动群众游击战争,红军须要帮助地方斗争。在江西宁冈为湘赣交界区城,距两省会皆远,在交通上及政治派别上,渐赣敌人对我会剿不易实现,红军在井冈附近八县工作是可以应付敌人,同时边界各县党至少有一些影响,许多地方过去有个〔过〕农民斗争,主张在湘赣边界罗宵山脉中段建立一个群众政权,训练庞大红军,发展各县群众斗争,向四周推进。这个政策在当时(四月至七月)在党内没有反对,虽然有一二人主张下去要打南易,这个投机的办法,毫无问题被党内拒绝了。
  3.五月初送湘南农军卅团卅二团四千人左右回湘南
    这个问题是军委常委会决定的。湘南各县委要求要回去,军委落〔乐〕得送他们走,以减省他们在宁冈的各种困难(如给养问题,纪律问题)。军委常委是嫌红军人数太多没有办法整理,看见他们要走便让他们走,以致他们回去大部受了损失,红军日后没有人补充,这个举动引起党内极严重之批评。
  4.七月出发湘南问题
  在五月至七月边界割据日益扩大,敌人进攻日益剧烈,红军的精英至少有了三分之一的损失,这个时候党内有两种主张是对立的。
  第一派主张继续在边界斗争,边界的割据是可以扩大的,红军只有在这割据里可以保存,离开边界就有消灭的危险,尤其在七月间谷子黄的时候,红军为使农民割禾不能他去。
  第二派主张,敌人进攻是没有进〔止〕境的,红军屡次作战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此时边界割据用红军去打出来,结果红军必为边界而趋于消灭,红军消灭了,边界亦同归于尽,所以红军应该脱离边界,到别处去游击。
  第一派在军事行动上主张推进不脱离根据地。第二派在军事行动上是主张不要根据地,流动的办法。
  第一派主张红军应该为边界割据奋斗。第二派主张红军应该是游击的,不能为某一地域死守。
  这两个主张还没有达到大的争辩,省委命四军到湘南的指示到来,结果四〈军〉二十八,二十九两团终于去湘南,弄得边界,湘南方面都大大失败,红军损失了一团基本势力。边界各县的农民不能割禾,让土豪弄了去。这显然是到湘南的政策从事实上证明是不对的。
  从这件历史事件里面包含了几个重要问题:
    一、红军与其根据地问题。
  二、红军与群众割据问题。
  就现在四军经验后来,在有一团力量以上的红军,实在是须要一个根据地,来作收容伤病兵,修理枪械,有储辎重,短期休养地,办理各方面交通等事,若没有这么一个地方,在〔有〕许多实际问题实在不能解决。不过这个根据地的条件,不一定像井冈山那样天生险峻,主要的是有党及群众的组织,肃反的工作有了成效,兼有相当的地势就可以了。红军对于这个根据地不一定要死守,他的保存应该交给地方的群众,红军已不在此死守竖立大的目标,自然可以转移敌人的视线,则这个根据〈地〉是可以作为永久的。
  红军与群众割据。群众割据应该出于群众的需要,千万不能凭红军的力量,用打天下的本领打出一个割据来。红军的割据与群众的割据不同,红军的割据单独用军事力量去占领一个地盘,在红军割据下的群众震于红军的声威,成了红军的老百姓,这个割据非常不可靠。群众的割据出于群众自身的要求,群众武装起来驱逐他的敌人,自行管理区域的大小事件,这样的割据,敌人是不能消灭的。边界的割据在初期的发展(四月起)至后期失败(十二月彭德怀即退出井冈山)大半都是红军的割据,出实力造成,红军大半用的是染红的政策,而不是用说服宣传的态度,使他们自己红起来的,因此在边界赤白斗争中农民反水常常见到的。当时主张红军驻边界的一派,实含有硬打到底的意见。主张脱离宁冈的一派,实在是站在保存红军实力不顾地方需要的偏见,所以造成去湘南的错误。当时应该在边界斗争,使边界群众割了谷子,使他们真正得了分土地的利益,就是把土地革命深入,使他们得了谷子,然后分兵到湘东去游击。一面不脱离宁冈,红军是向前发展的形势,一面可避免在宁冈一带的硬打,一面红军到湘东游击,平浏群众起来对南昌长沙都是威胁,边界的割据自然可以保存,同时在萍乡平江工农有数千人可以到红军来。
  5.一月出发赣南问题
  湘赣粤三省企图联合向红军进攻,国民政府以二三月的准备,调大兵24团限三月内肃清井冈山,这样大的声势,红军的应付有下列的意见:
    第一派以守为攻说:积极准备边界八县群众的力量,凭籍井冈天险,引敌人到山下来攻,俟其疲敝,然后由红军及群众夹击消灭敌人。
  第二派死守主义:在军事观点上断定井冈天险敌人不能攻破。在政治分析上,决定在三全大会敌人破裂可期(蒋桂战争),因此主张红军死守井冈,准备两月时期即可得最后胜算。
  第三派抛弃边界说:红军应打圈子,到别处另图发展,不要在边界死守,红军一去敌人也要退去,如此才能保存边界党及群众组织。
  前委最后决定,以为第一派的意见所谓夹击,实在把群众的力量太估量得大了,结果是夹攻不成红军陷在重围中无出路。第二红军在此奋斗,即在保存群众革命以后所得的各种益利,并不是一定要这座井冈荒山,若让敌人深入边界各腹地把群众的利益—切打毁,甚至迫群众反水,则不待敌人打井冈而我们已大大失败。所以第一派的主张是一个红军死守根据地的主义,忽略了群众的利益,在战术上又空想群众能夹击廿四团的大敌,是不对的。
  第二派死守主义之不对在战略上是讲不通的,战略上只有死守待援,若无极可待而主张守,只是宁死而不是死守,因为有外援,守者预定一月,二月,三月,四月援兵一到即可成功,有一个希望才能坚固死守决心。在井冈死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怎能坚固军心,期望蒋桂战争爆发,来解井冈之围这当然是一个毫无把握的事。
  第三派抛弃边界说,是忽略了红军与群众不可分离的关系,红军脱离群众走到白色地方受敌人包围更易消灭。群众在敌人进攻看着红军逃脱,一定失望要怨恨红军,结果于红军群众都有损失,所以第三派是红军自了,脱离群众的意见。
  前委以为死守主义,硬拼主义,自了主义,都是不对的,乃决定:
    一、我们对敌人要取积极的进攻态度,一切保守,死守,脱逃,悲观,最后一拼的办法都不对,都足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失败的地位。在政治上经济上我们断定敌人的崩溃,反动政局的混乱,加上红军内部团结及群众拥护,边界地形险要,我们可以对付敌人,至少敌人不消灭我们。
  二、我们的战略是要打破敌人的会剿,敌人廿四团,不能每一团都到边界来,计算他除了担任其他任务外,实际只能以十二团兵力到前线来,这个数目与六月湘赣合兵进攻是一样大的,并不是什么了不得。同时在敌人方面虽然会剿却包含了许多冲突,剿共的主力仍然是江西不是湖南。
  三、决定以三分之一兵力加上边界群众总动员应付边界四周敌人的进攻力量,以三分之二(我军的主力)的兵力出间道以迅速手段占领江西敌人后方,乘虚而入,使江西军队回兵救援,则此次敌人之会剿计划可以打破了。
  这个政策的决定,前后各级党部讨论约经过一月的时间。
  6.四军的分兵问题
  在出发赣南以后(本年一月至三月)四军四战皆北,强大敌人穷追不息,同时在所到各地闽赣粤边界一带群众组织非常薄弱,红军感觉异常困难,尤其大的军队(三千人左右)行动颇不方便,给养大感困难,四军党内起了争论。
  第一种主张,此时四军应分为两部份,以团为单位,各路自行去图生存,以避免敌的追击。一面行动快,敌人追不上我们,一面人少给养容易,可以恢复红军纪律,一面减少了目标。
  第二种主张,此时四军应该集中,一面是政治局面要开展,敌人的进攻不会再有时间延长。一面集中起来可以最后一战,分散要各个击破。一面分散以后联络困难,士兵胆子更小,更动摇。
    这两种主张,第一步是分了兵,把四军改成两部分(二月间事),第二步是朱部在前面走,毛部跟着来依依不舍,所终没有分开。
  7.决定一年内夺取江西问题
  在本年四月,蒋桂战争爆发,四军是期由闽西推进至赣南,兴国,宁都,赣县,信丰等县,群众斗争大大的发展,同时赣南,宁冈井冈山一带四县有群众割据及红军组织,赣北德安一带亦有红军活动,赣东有方志敏部,赣南则有红军二四团。前委根据江西省红军分布状况,决定一年内将这些红军努力联系起来,将赤色努〔势〕力扩大起来,如果军阀混战延长,则一年内有夺取江西的可能。这个决定是前委对江西工作的一个意见,主要的是要把江西四个赤色势力联系起来,向夺取江西的目标去进行。这个决定写成决议案没有什么人反对。当时是一前委扩大会,赣南特委及某几个县委有代表参加。虽然有同志觉得这个决定太乐观太空洞,太不估量主观客观情势是否可能,但觉得江西党天然是一个夺取江西的任务,则这个决定也是可以的。
  8.蒋桂战争的爆发前委的政策
  红军三月间到了汀州,知道蒋桂冲突必然要演成混战,此时有两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四军马上布置于南昌吉安之间,接近战区,以便夺取敌军辎重,并且使蒋派失败,好改编他的队伍,不如此错过了机会,在他们混战中我们得不了什么是很可惜。
  第二种主张,则以为蒋桂战争是中国反动政局崩溃的第一幕,这一个崩溃,在客观上可以帮助革命势力的恢复与发展,但不能估量太过,认他为是一个全国工农夺取政权的时期。在此时期工作,党的主要任务是在发动群众斗争,揭穿国民党的黑幕,号召群众起来,以组织的力量争本身利益,并反对军阀混战。红军应在这个目的下进行工作。所谓接近战区,是一个单纯军事阴谋,至多不过得些枪械。在敌人大的集团军事行动,不见得我们的部队就会有左右他们战局的能力,尤其在两个军阀混战的当儿,我们不能有帮助一个敌人来打倒一个敌人的昏想,这个思想是机会主义的遗留,最足混乱我们阶级的政治立场。
    前委通过了第二种主张,决定以闽西,赣南,湘赣边界三地为游击区城,放手分兵游击,争取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斗争,号召群众的反军阀混战,组织自己〔自〕的苏维埃政权。
  9.闽西七县游击问题
  五月四军到闽西,张贞陈国辉大部入粤讨桂,此时四军有三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此时利用两广战争入东江消灭张贞,造成东江割据,趁蒋桂决斗而渐扩大割据于全粤境。
  第二种主张,打漳州使红军的政治影响扩大。
  第三种主张,此时入粤消灭张贞是不十分有把握的事,长途行军之后恐怕政局一变,红军会感着进退两难,因为我们对于东江的情形完全不明了,于东江的党没有交通。打漳州是一个军事冒险,因漳州敌有一旅人,攻城一项,红军无健全炮兵是无把握,就攻下漳州,三天以后必要退出,敌人由广东回军,我必陷于绝境。
  前委主张红军在闽西七县游击,一面整顿红军,一面帮助闽西党之改造,一面发动七县群众斗争,定两个月工作计划,无论蒋桂两方胜利如何,我们有了七县广大群众可以应付。在红军从一月至五月皆在长途奔波中,应该有相当休息。
  以上是前委关于应付政治军事局面的决定。关于期〔其〕他各方面的办法择主要者叙述如下:
    A.武装地方的与武装工农问题
    红军在胜敌以后得着许多枪械,对于此项分配业〔也〕有两方面的意见:
    第一种主张,这些枪械来扩充红军,红军壮大才能应敌。交给地方,农民又不能打仗,存在困难。
  第二种主张,以红军此时不再需要戏立一团,一营,应该交给地方赤卫队,赤卫队加多即是红军的壮大。
  前委决定,第一种是单独〔纯〕的军事观点。第二种是把赤卫队与红军的性质分不清,而且有取消红军的倾向。前委以为红军与赤卫队之武装应该同等重视,在群众有觉悟毫无武装的时候,红军应设法多发枪械给他们,在有几县以上的赤卫队,群众武器多的地方应该成立红军一营至一团,打破群众自私自利的地域界限,创造强有力的超地方性的红军。但不是朱毛改编赤卫队,把他们[带们]带着走。
  B.经济政策
  一、在农村中没收豪绅财物分给贫苦工农,勒款以供给红军给养。
  二、保护城市乡镇中小商人对之筹款,公买公卖。
  三、对城市大商店举行累进法的筹款,不没收他们的东西。
  四、实行免除苛捐杂税。
  五、对城市的商店(反革命的)亦不主张没收,根据下列理由:
    (1)没收他们的,城市中小商人不愿意,一面是扰乱了市面,一面是他们与之有经济的往来。
  (2)没收了他们的,得不着实际利益并不能打击他们,得来的东西零碎不成整,不好分配,分配给城市贫民亦不十分需要。
  (3)没收一家商店,其余恐慌,红军筹款发生问题,(4)没收商店风声传出去,邻近城市一概动摇,红军去了逃跑一空。
  因此对反动商店主张特别罚款。
  C.红军补〈充〉问题
  一、招募新兵。
  二、改编俘虏。
  三、由农会工会送来。
  上面三者均填新兵入伍志愿表,说明红军苦乐及纪律,绝对禁止用欺骗方法,说什么红军每月关饷廿元。自愿者则听其入伍,不愿者听其自去,红军士兵愿退伍请假者亦斟酌情形准其退伍。总之对士兵入伍退伍采取志愿主义,不用胁迫的办法。
  D.对由兵变而来的部队及投诚土匪问题均欢迎其加入红军,红军是一个大炉子,可以把他们熔化,常常是首领不干,群众自愿干,结果首领为他的群众所推翻。前委不主张硬性的消灭首领的办法,夺取了群众,首领自然成了废物。
  E.对地方武装的政策
  一、在有如县以上的赤色区域,经过斗争的赤卫队业已有普遍的组织,在不妨害赤卫队条件之下,应建立红军,以扩大赤色区域,扫武装不集中,不能彼令作战的毛病。
    二、各区乡政府及县政府均须成立赤卫队,县以百名至二百名为足额,区可以由三十至五十名,乡可以四五名至廿名,县区乡赤卫队队员除作战放哨外,应担任当侦探,任交通的任务。
  三、为使农村的群众武装充分利用,大家都来学习战斗,敌人来攻作总动员的防御,成立暴动队之组织,以村为单位举出一个队长,除老幼妇女外,其余壮丁均须参加,有管,由队长鸣锣,各队员齐集登山应付敌人。
  四、凡上列红军、赤卫队兵士皆举行按期退伍制,并可择其觉悟分子送一批到红军第四军来。
  F.对地方政权的主张
  分为三种形式:
  一、凡在白色区域中只能成立秘密农协,区别由各乡农协派代表举出区农协,或由红军政治部任军〔命〕,皆绝对秘密。
  二、在群众斗争比较有历史的地方,则农协可分为公开和秘密两种。
  三、许多赤色区域地则召集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
  四、在区县两级苏维埃未正式成立前,通常成立革委会为苏维埃筹备机关,机关执委工会代表占多数,主席通常选举工人担任。
  五、农协与革委机关内分文化,宣传,组织,经济,赤卫,土地,各部负责进行各种工作。
  六、在农协内曾主张成立雇农部,专门注意组织雇农为农村领导,但这个在事实上没有什么人去努力做。
  以上六项为前委对各地群众政权的主张,差不多红军经过区域,他们大概都照这方法去办了。
  G.前委对土地问题的主张
  一、达到某区域由政治部会同(或单独)地方政权机关,公布没收地主的土地。
  二、召集农民大会讨论解决土地问题,按人口平分,或只分地主的,均由群众表决。
  三、限期焚烧田契粮册税簿,
  四、关于债务只主张不还土豪的债,农民相互的债是要还的。
  五、若田不够分配,可将山林连同分配之。
  六、若田多的冶方,山林则归政府所有。
  七、政府机关职员及红军士兵没有饷发,但得分配土地,由政府雇人耕种,以维持其生活。
  八、手工业工人加工钱,不分田地。
  九、僧尼道站,强迫其工作,可以分田地给他。
  十、老幼不能劳动,只能以能劳动的所为标准分一半。
  上面是前委决定的土地法的大纲。
  H.前委对工人问题
  一、照一般工会组织法召集工人大会成立工会及总工会。区设办事处,乡设各业工会,村设小组,城市除总工会外,设各业分工会,直属工总指挥。
  二、发枪给工总成立赤卫队,在城市内作肃反工作。
  三、召集店东开会宣布加工价,以物价为标准。
  四、严防店东入据工会机关。
  五、在县革委或苏维埃的执委工会〔人〕要占三分之二,或当选为主席。
  以上是前委决定之工会组织法的一般内容。
  Ⅰ.前委对于妇女问题
  一、农协下设妇女部管理妇女工作。
  二、妇女与男子一样得分田地及当选为执委等。
    三、对婚姻问题主张离婚结婚绝对自由,但不公开提倡,遇某一个纠纷,采取单独解决或调和,不用法令公布。
    J.前委对青年问题
    一、组织方面:
    十六岁以上至廿一岁可成立少先队。
  十六岁以下至七岁成立儿童团。
  二、利益方面:
  青工作同样工作须与成年工人同样工钱。青工在学习期须得相当工资,不要拜师钱。青工不为师娘招呼小孩倒马桶,不为店东服苦役及贱务。青工须有读书的机会。
  三、对于一般学生智识份子:
  (1)说明智识份子要帮助工农革命才有出路。
  (2)欢迎学生及教职员加入红军作政治工作。
  K.红军达到某一区域发动群众的办法(在安民告示里面表示出来)
    一、平谷价。
  二、废除债务,不纳捐税。
  三、分土豪的财物及其田地。
  因为这几个办法,红军行军常常有大批群众跟着后面,要求一同去打土豪。红军一到某地,群众的活动马上就可以起来。
  红军内CY的工作
  团在红军的历史:
  在一九二八年六月以前,团与党一样在红军中成〈立〉了各种组织,但感觉几种困难:①是红军中士兵太〔大〕半是青年(廿三岁以下)由按年龄来划分,党就要发生根本的问题。⑦在红军中,诸色人等要求与生活皆是一祥,青年绝不能提特殊问题,亦不会受特殊的损害。③红军干部缺乏。④红军讨论问题为应付敌人要异常敏捷,每每党讨论了即执行,党先讨论传达要快些,团的讨论天然要前后,每每使团员感着不能了解,军队行动的痛苦,所以团员都不愿在团里,愿到党内来。③党团解〔纠〕纷在各级发生,影响到实际工作。
  因为上列的原因,在一九二八年七月以后,便取消了团的组织。但从此出后红军对青年工作完全忽略,甚至标语都没有了,到一个地方CY来接头,拿〈不〉出一个圆满的办法给他们,尤其各地CY组织非常薄弱,而青年的革命表现又特别好,乃决定在前委△委两级成立青年部,营委设青年干事,连设青年小组,专门负责作青年工作,前委肯年科长得出席C.Y.县委,代表前委发表意见。这是本年三月间的事,红军对青年工作之忽视便纠正一些了。
  陈毅
  九月一日
  根据中央档案原抄件刊印
责任编辑:孟庆闯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