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2日拍摄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体验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召开,50多个国家嘉宾和世界贸易组织、金砖国家的“智囊团”汇聚一堂,搭建国际平台共议“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全球数字化转型贡献新方案。
在全球各国竞相布局数字经济战略、争夺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导权的背景下,此次大会的召开意义非凡。它不仅搭建了共商全球数字治理与协作的高端平台,更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的绝佳窗口。作为大会的东道主,北京正以其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核心产业增速10.1%,向世界生动诠释着如何将数据之“点”转化为发展之“金”。近年来,这座千年古都抢抓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先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显效,其“点数成金”的实践,为全球贡献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数字友好城市”中国方案。
创新驱动,铸就“点数成金”的硬核引擎。北京深谙数字经济的根基在于坚实的技术底座与蓬勃的创新生态。它率先建成“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超14万个5G基站织就高速信息网络,百余颗在轨卫星构建空天一体格局,真正实现了让“路等车”的前瞻布局。在技术攻坚的前沿,从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悟界·Emu3”,到中国自研的“北脑一号”脑机接口,再到问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天工”机器人,创新火花不断迸发。政策生态的精心培育更是关键一环,“软8条”“工16条”精准支持,企业最高可获3000万元扶持;面对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北京优先支持本体研发,打造开源具身智能大脑,并通过“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加速技术落地生根。正是这套“基建-技术-政策-场景”四位一体的组合拳,驱动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10.1%的增速蓬勃发展,铸就了“点数成金”的核心动能。
人本导向,赋予数字城市以便利与温度。北京的数字实践始终紧扣“造福人民”这一终极坐标。困扰市民的“挂号难”和“黄牛”顽疾,在“京通”小程序的智能优化与精准识别下得以缓解,号源闲置率降低20%;交通拥堵的“城市病”在经开区智慧信号灯的动态调优(单路口日均优化135次)中显著改善,即便车流增加20%,车速仍平均提升15%……北京敏锐捕捉民生痛点,以数字之力重塑服务体验。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更如活水般浸润千行百业:199种机器人产品在134种场景落地,赋能工业制造、商业服务乃至教育医疗;AI大模型不仅为旅客快速定制出行方案,更在“装大脑”于医院、商超、农场之中。从“人等灯”到“灯看人”,从“跑断腿”到“指尖办”,北京的探索深刻诠释着数字友好城市的真谛,在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百姓可感可知、触手可及的便利与温度。
全球协作,贡献数字文明的中国智慧。数字文明成果理应由人类共享。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应运而生,50多个国家嘉宾与WTO、金砖国家“智囊团”齐聚一堂,共议“建设数字友好城市”蓝图。北京积极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数字基建互联互通、数据要素普惠发展等理念,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反对数字霸权与技术垄断,日益赢得国际认同。北京数字医疗服务、AI赋能教育等方案,令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副市长舒库鲁拉耶芙娜深感“期待密切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盛赞北京为“全球领先的尝试和创新”,具有“重要参照意义”。北京正以其开放包容的实践,推动全球携手应对数据安全、伦理困境等共同挑战,确保数智化转型真正惠及全人类。
从技术策源地到价值引领者,北京以“点数成金”的实践昭示:数字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澎湃的创新浪潮,更在于其能否深深扎根于人的需求与全球的共同福祉之中。当千年古都的数字脉动与人类文明进步同频共振,一个更具温度、更可持续、更加友好的数字未来正加速而来。
(宣讲家网 黄登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