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陈邕:从万物的故事里走进科学殿堂(2)

 


因为我在社里做的引进版的图书比较多,手头有一批比较好的译者。经过比较认真的考虑,我最后邀请了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严维明老师担当翻译。之所以请严维明老师,是因为严老师曾经在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做过学者,英国和美国的留学背景都具备了,同时,他还曾经翻译过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这个是英国文学的明珠,还有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如果大家读过马克的作品,知道他是以幽默风趣著称的。严老师在教学和翻译的闲暇情况下,还创作了两本散文集,一本是《西欧见闻》,一本是《大洋彼岸》。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没错的,严老师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时空之宽广,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不到两天时间,他像饿狼吞食肥羊似的把这本书的原文看了一遍,越发觉得这简直是是一部梦幻之作,难得一见的好书,所以他下决心要把它翻译出来。严教授是从2004年9月开始翻译,到了2004年底时翻译完毕,前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在4个月时间当中,因为严教授曾经有一段时间因公出差到加拿大,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自己也翻译了其中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近10万字的内容。因为大家可能知道,图书界每年1月份有一个全国范围的最重要的图书订货会,我们当初希望在图书订货会中把这本书作为我社的重点图书推出,正好也可以赶上春节寒假这样一个图书销售比较高峰的时期,由于严教授出差可能影响了翻译进度,我自己也翻译了最后的部分。在04年年底,这本书最终翻译完毕,2005年1月与读者见面。除了请译者在翻译时精益求精,我社还特别要求一定要请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来帮我们把关。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为这本书特别写了一篇序言,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中科院院士甘子钊,还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院士担任了这本书的科学顾问,他们对这本书也都做了热情洋溢的推荐。我记得当时因为这本书还没有上市,我们把严教授已经翻译完的部分内容,打出来以后直接寄给了三位院士。他们对这本书非常喜欢,非常乐意地担任了这本书的科学顾问,同时也对这本书做了热情洋溢的推荐。同时,我们还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国盛教授、刘华杰副教授、张卜天博士,担任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文的审定专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相关的知识背景对译文也做了比较严格地把关。到2005年1月,这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许智宏教授不仅写了一篇序,他还谈到他对这本书的观感: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科学其实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深,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甘子钊院士的推荐语是:阅读《万物简史》是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何祚庥院士认为这本书是值得向所有青少年朋友推荐的一本优秀科普读物。到现在为止还不到三年时间,这本书的总销售已经突破12万册,总印量已经有14、5万册。为什么这本书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受到那么多读者狂热的喜爱呢?我们下面主要介绍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万物简史》是堪称到目前为止为普通读者所撰写的有关科学发展史的最通俗易懂的著作,不需要任何高深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科学的奇迹与成就,感受世界的惊奇与美妙。我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篇章结构。
这本书共分成六部。第一部《辽阔的空宇》,共三章,主要介绍宇宙和星系的诞生。第二部《球的大小》,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就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对地球的一些认识。第三部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共分为四章,主要讲微观世界。第四部《处境危险的行星》,有三章,主要讲生命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险恶环境。    第五部《生命本身》,讲的是地球上多灾多难的生命演化进程。第六部《通向我们的路》,共分四章。讲的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说是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万物简史》一开始就把目光直接引向了《辽阔的空宇》,作者是这样描述宇宙诞生的:宇宙开始的时候仅仅有一个奇点,把这个奇点看成是悬在漆黑的虚空中,这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但是却是错误的想法。当时还没有空间、没有黑暗,奇点四周没有四周,没有空间供它去占有,没有地方供它去存在,时间并不存在;突然某个时刻,某个光辉时刻到来,奇点有了天地之大,有了无法想象的空间,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充满活力的第一秒钟产生了引力和支配物理学的其他力;不到一分钟宇宙的直径已经达到1600万亿公里,而且还在迅速扩大,这个时候产生了大量热量,温度高达1000万摄氏度,足以引发核反应,其结果是创造了较轻的元素,主要是氢和氦,还有少量的锂;3分钟以后,98%的目前存在或者将会存在的物质都产生了,我们的宇宙从无到有……这一切美妙无比。这里实际上使用了宇宙大爆炸这样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是目前人类对于宇宙诞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宇宙爆炸的时间距我们现在的时间,有的说是100亿年以前,有的说是200亿年以前,还有说是两者之间,现在大家越来越赞成是在大约137亿年这个时间,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宇宙已经存在了137亿。太阳系是大约在46亿年前,当时,一股直径约为240亿公里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涡流,积储在我们现在所在的空间,就是目前太阳系所在的空间,并且不断积聚、聚积,事实上,太阳系里面的全部物质都被用来形成太阳。在剩下的飘浮物质当中,一些微粒飘到很近的地方,被静电吸到一起,这就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孕育的时刻。太阳系的形成大约是在46亿年前,到了45亿年前的时候,一颗火星大小的物体撞上地球,炸飞了足够的材料来形成一个半星——月球。悬在我们头顶的月球就是由一颗像火星那样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后扬起的尘埃和灰尘形成的,因为行星撞击以后主要是撞击到地壳层,没有撞到地球的内部,所以构成月球的材料主要来自地壳,而不是地核,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月球上铁很少的原因。后来,5亿年前后逐渐形成了大气,大气对于地球上的生命的诞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遮挡了来自太阳的直射紫外线,为生命的诞生孕育了一个温床,后来地球逐渐经历了无数曲折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生命逐渐在地球上产生了,从地衣到三叶虫到恐龙,到人类微生物,生命的进化多灾多难,同样有痛苦,有欢乐,生命想生存,生命不是灭绝,生命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保存了38亿年之久的记录本,涵盖了反反复复的调整、改造、变更和修补,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甚至与水果、蔬菜十分相近,发生在一根香蕉里化学反应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化学反应,约有50%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所有的生命是一家。
下面我主要是从4个方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本书的一些特点和它引人入胜的原因。
第一个特点是上天入地无所不包。所谓简史,在西方有比较悠久的传统,这类图书的一个特点往往是喜欢从开天辟地谈起,一直谈到当下,像一个百科全书,与此类似,《万物简史》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的百科全书。《万物简史》的封面上有一句广告语就叫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应该说这句话非常概括、简洁地传达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刚开始阅读《万物简史》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为是作者随心所欲地侃侃而谈,说到哪里写到哪里,实际上就说如果再加以仔细阅读的话,你会发现这本书内在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在里面,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认为《万物简史》这本书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自然的演化,从宇宙的创生到生命的出现,从地球的沧海桑田到人类的起源和趋向,这是本书的一条线索。另外一条线索是人类认识自然科学的科学史,作者把这部历史书写的脉络清晰,把科学史舞台上的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因此,这本书在写作上纵向的顺序是从宇宙诞生开始,沿着科学史的脉络进行,横向的顺序又把许多学科发展联系起来,两条线索交织的非常好,从这点看应该说是很多科学家都难以做到的。自然演化史实际上也离不开人类,刚才提到的宇宙、太阳系的诞生,地球、生命的知识,都是通过科学家多年的知识积累使我们产生了对宇宙的认识,所以,自然的演化史中融入了人类对于自然演化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仰观宇宙之大,宇宙只发展到光走了几十亿年那么远的距离,它的直径是1.5亿亿亿公里,这是狭义宇宙。超宇宙要比这宽敞的多,根据科学家里斯的说法,这个看不见边缘的宇宙的光年数,不是由10个0,也不是由100个0,而是由几百万个0来表示的,这个超宇宙的空间比你想象的要大。在几百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最充满生气的是太阳系,可是太阳系占据整个宇宙的空间还不到万亿分之一。
在地理课上我们曾经看到过太阳系的分布图,往往看到是在一幅图里面把太阳和九大行星按照一定的比例很规整的放在一起。但是作者告诉我们,这幅图里的太阳系实际上并不是按照真正的比例来制作的,如果将地球缩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的位置有可能是在300多米之外,而冥王星有可能是在2.5公里之外,这样的一幅画是无法平面展示给大家看的。按照同样的比例,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位置有可能在1.6万公里之外,所以通过这幅图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浩渺宇宙的无边无际。
俯瞰宇宙之大以外,我们还可以俯察原子之小。作者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50万个原子排成一行,还遮不住一根头发。他又打了一个比方,把1毫米切割成等分的1000段,每份是1微米,一个标准的草履虫的长度大约为2微米,也就是0.002毫米,如果想用肉眼看到草履虫在一滴水里游,非得把水滴放大到12米宽,然而要是你想看到同一水滴里的原子,你得把这滴水放大到24公里宽。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原子对于上述那条1毫米的线,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与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进行比较。
在这部书里还充满了惊奇和感叹。比如,大家看电视时,会调到收不到电视信号的频道,这时,就会看到电视里面不断闪烁的锯齿形的静电。作者告诉,这些锯齿形的静电当中大约有1%是由刚才我们提到的宇宙大爆炸残留物形成的,也就是说,你总能观看到宇宙诞生时期的一些痕迹。再举一个例子,当数亿颗小行星以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之后,空气来不及让路就受到压缩,有可能温度升高到大约6万摄氏度,在抵达大气层的刹那间,陨星所经之处的人、房子、工厂、汽车都会坍塌,这样的事情100万年可能发生一次,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100年是从哪天算起,所以如果哪一天突然遇到这个情况,你就得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所处的行星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地方。非常有趣的还有作者对细胞的具体运动的描写,作者说如果有机会你去访问一个细胞,你一定不会喜欢它。若是将原子放大到豌豆一样大小,一个细胞就会变成直径达800米的一个球体,有一个名叫细胞骨架的复杂架子支撑着,在其中有几百万个物体,有的大如篮球,有的大如汽车,像子弹一样呼啸而过,你简直难以找到立足的地方,每一秒钟都会遭到数千次来自四面八方的物体的撞击和撕扯。即使对于长期待在细胞里面的成员来说,这也是一个险象环生地方,每一段DNA链平均每8.4秒就会遭到一次袭击或者损害,每天都要遭到一万次或被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撞击或撕裂,这些伤口必须很快缝合,除非细胞不想再活下去。人体内部或者其他事物的内部细胞,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有险象环生的各种各样的剧烈运动,通过作者这样形象的描述,我们就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