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陈邕:从万物的故事里走进科学殿堂(4)

 


第三个方面是超越了传统的科学观。比尔?布莱森是以门外汉这样的态度来写作这本书的,所以他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不仅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以他在写作当中就不会存在不懂装懂,也不会有一些很幼稚、浅薄的问题。北京大学的刘华杰教授认为《万物简史》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的科学观。这位并非科普出身的作家,不仅对科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且超越了传统的科普概念,将一系列最新的人文理念和科学观融入其中。在讲到科学家的态度的时候,他不是一味的赞美,而且是抓住了很多能凸现他们的性格故事。比如他曾经讲到发现第一批陆地生物翼龙化石的瑞典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见,而且这位古生物学家是一个道德素质很差的家伙,常常把很多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他这样介绍科学家的时候,往往就拉近了科学家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让我们意识到科学家也是人,感到非常亲切。比尔?布莱森实际上是通过科学发展,通过阐释科学发展的前前后后,向公众传播一种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比如在比尔?布莱森的娓娓道来中,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质的科学家纷纷登台,卡文迪许是英国的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但是十分腼腆,以至到了病态的地步。有时候卡文迪许也大胆地涉足社交界,尤其是博物学家班克斯举办的科学界聚会,但是班克斯经常要求其他客人在卡文迪许参加聚会的时候绝不能靠近卡文迪许,甚至不能看他一眼。如果那些聚会的人想听取卡文迪许的意见,班克斯就分咐他们一定要装作什么也没看到,晃晃悠悠的走到卡文迪许的附近,然后好像那里没有人存在一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他的话里谈的确实是科学,也许他们会得到卡文迪许一个含糊的回答,在更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听到怒气生生的一声尖叫,等那些人回过神来的时候,卡文迪许已经飞也似的跑到别人看不见的一个更为安静的角落。还讲到一个叫巴克兰的科学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整体处于亢奋状态中,他经常会半夜里兴致勃勃把太太推醒,大叫一声:天哪!我认为化石上的脚印肯定是乌龟的脚印。然后夫妇俩穿着睡衣急匆匆地来到厨房,巴克兰太太和了面团,铺在桌子上,巴克兰拿来家里养的乌龟,把乌龟往面团上一扔,赶着它往前走,发现它的脚印果然和巴克兰一直研究的化石上的脚印完全一致。吉布斯是一个很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他很少抛头露面,除了去欧洲搞了三年研究之外,他一辈子差不多都是在一个三角区域内渡过的,在耶鲁大学的最初十年,他连工资都懒得去领。从1871年起,他成为该大学的一名教授,直到1903年去世,在此期间,每学期选他课的学生平均只有一名,他写的东西晦涩难懂,经常使用自己发明的符号,让人觉得简直是天书,但在这些晦涩难懂的神秘公式背后,却隐藏着最英明最深刻的见解。特别有趣是作者介绍的一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特别自恋,花了很多业余时间来绘制自己的肖像,他宣称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比他更伟大的植物学家或动物学家,他的分类体系是科学领域里最伟大的成就,他还谦虚的提出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植物王子”这样的墓志铭。
有关地理年龄的确定在很多章节里进行了描述。在19世纪的时候,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学说的时候,凯尔文勋爵根据当时物理学理论计算出的地球年龄是2400万年,成为当时否定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放射现象也就是碳12检测古代年轮的特点被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推断出地球年龄可能比凯尔文的结果要古老得多。1953年,经过200年的努力之后,地球终于有了人人都能接受的确定年龄:45.5亿年。从而撇除了笼罩在进化论上的一层乌云,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的天文学家们算出宇宙的年龄大约是25亿年,这就意味着地球比它存在的宇宙还要古老,于是,完善宇宙年龄成为宇宙学关心的事情。通过这些知识背景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尽管现在科学的专业化分工非常明晰,但是通过阅读《万物简史》,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门学科的新成果往往会深刻的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我们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所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些叙述中更多地表现自然界的丰富微妙、复杂以及精致远远超过了人类认识的范围,所以,对自然界的感叹、尊重、甚至敬畏的感觉贯穿在全书当中,放眼世界,放眼历史,最终要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样一些终极命题。在本书中,作者极富人文关怀,对自然造化叹为观止、对人类活动有所反思的讲述,自然会让读者感受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把40亿年的生命演进历史,打了一个比方,把地球的45亿年的历史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在这一天当中的话,生命开始得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早上4点多的时候,那么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面,一直都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30分的时候,这一天已经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开始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一些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洋生物,20分钟以后又出了第一批水母以及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0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斯岩的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大地上,过不了多久,在一天还剩下不到2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出现了,仅仅10分钟左右, 10: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大森林,它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相,到了晚上11多钟,恐龙们迈着缓慢的步伐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我们人类是在午夜前的1分17秒钟才出现……另外又举了一个例子,将人类的诞生打了一个比方,把两臂伸展到直线,然后想象那个宽度就是整个地球生命史,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间的距离代表寒武纪以前的年度,地球上诞生的全部复杂生命都在一只手里,只要拿起一把中度粒面的指甲锉,一下子就会锉掉整个人类历史。从中我们看出来一种对于自然的敬畏。作者告诉我们,活在地球上并那么容易,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是干的,但是有一部分或太热,或太冷,或太干,或太陡,或太高,对我们毫无用处,就适应能力来说,人类是根本没有本事的。我们人类不太喜欢太热的地方,我们挥汗如雨很容易中暑,特别吃不起苦,在恶劣的条件下,如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在沙漠里走路,大多数人甚至会晕倒在地,可能再也起不来;面对寒冷我们也同样束手无策,像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人类产生热量的本事不小,但是因为人类身上几乎没有毛,所以保存热量的本事不大,即使在相当温暖的天气里,也只有一半卡路里是用来温暖身体的。地球上能够供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还是相当有限的,只占地球总面积的4%。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有一种观点,把人类看作是宇宙的进化,是万物的灵长,但是,在这个地球上最有智慧的万物的灵长对于其他的生物来讲可能是最可怕的噩梦。我们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种生物已经灭种,或者已经灭绝,或者永远不会灭绝,我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宇宙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觉得这是《万物简史》最后几段震撼人心的描写。所以《万物简史》最后一部分的标题就叫一个星球,一次实验。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很多东西是充满着未知数的,所以我们应该善待生命,善待我们所生存的这地球。从这里显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近现代以来西方科学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对于地球毁灭性的一些因素,比如说,现在人类所能够制造出来的核武器,可以说把地球毁灭几十遍都不止。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类认识自然,给我们增添幸福的福祉,同时,也带来一种毁灭性因素。所以,如果仅仅把《万物简史》当成一部风趣幽默的科学发展史,应该说是根本没有实现作者的目的。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可是生命是如此脆弱;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可地球在宇宙当中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地球的命运是如此脆弱,对这个生命的家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破坏它呢?我觉得这句话表现了珍惜生命、珍惜自然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科学的发展任重道远,众所周知,中国科技文明是世界科技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也是科学技术首先开花结果的地方,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就是由于以中国四大发明为主的科学文明传到那里,才点燃了欧洲现代科技文明的火种。读者读完《万物简史》,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万物简史》中介绍了很多科学家以及他们了不起的科学成就,竟然没有一处提到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呢?首先是跟《万物简史》的题材有关,因为它主要是反映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发展史;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在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甚至18世纪末期康雍乾盛世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是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国运就急剧地衰落,而且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自1840年以来,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工业革命的崛起,使得中国急剧衰落了,科学文明并没有在中国古代真正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由于中国的古代哲学和古文化这些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束缚了我们科学发展的进步。五四时期,虽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民主,但是由于上个世纪最初几十年社会急剧动荡,所以科学之花也没有在中国真正地绽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社会科教兴国之风兴起,我们的科学技术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未来竞争,将主要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特别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据有关部门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不容乐观的。2004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还不到2%,也就是说在1千人当中,只有不到20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而在美国,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17%,日本在1991年就达到了3%。所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应该说是当务之急。《万物简史》能够引领我们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为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提供一个范本。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