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华:奉献岂止在灾区

何振华:奉献岂止在灾区

生死营救、千里驰援、运送物资……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人们纷纷奔赴灾区奉献爱心。这种爱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成为我们战胜灾难的重要力量。

当前,仍有许多热心人希望“到灾区去”,为灾区贡献一份力。我们敬佩这深厚的同胞之情和奉献精神,但当灾区进入更为繁重的安置重建阶段,无论从物质条件,还是救灾形势,都不宜过多人涌入――

当前,1400万受灾群众需要转移和安置,临时住房异常紧缺,全国各地加班加点生产仍供不应求,若再有大批人员前往,灾区的住房必将更加困难;

尽管灾区每天都在不断进行卫生防疫消毒,但未来的一两个月仍是暴发传染病的高危期,此时频繁的人口移动会加大灾区防疫难度;

大地震后形成的许多堰塞湖,水位迅速上升,正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大量受灾群众需要疏散,若再有人员进入,疏散压力必然增加;

余震不断,5月25日青川发生了6.4级余震,而专家预报,余震区还可能有5―6级余震,在余震威胁下去灾区,只能增加自身的风险和救援压力;

此外,交通脆弱、食品紧缺、用水困难……

这一切,都意味着此时贸然前往,会给灾区增加额外的负担,有悖于献爱心的初衷。有报道说,灾区的慰问团队已使当地应接不暇。比如,某些奔赴一线的医疗救援队,就有卫生系统、红十字系统、地方领导等多头慰问。这些出自深情的爱心慰问,反而成为灾区的一种负担,甚至有时救援工作也因此暂时停滞。

在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不去灾区,把去灾区的“奉献成本”转化为对灾区实实在在的援助,本身就是对抗震救灾的贡献。

奉献岂止在灾区。任何灾难的救援,都是一项涉及面极为广泛、极为繁重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既需要前方抢险、救治、抢修等“显性救援”,同时也离不开后方几乎所有行业部门的支撑配合。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对救援的奉献。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们看到,许多人在后方积极捐款、捐物、献血,通过不同的方式,为灾区提供着支援;许多企业的生产车间24小时机器轰鸣,加班加点地赶制帐篷、消毒口罩等灾区急需物品……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就是通过后方的支援,通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多做贡献,为抗震救灾提供坚强后盾。

抗震救灾再次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才能继续夯实抵御灾难的物质基础。让我们把对灾区人民的关注和爱心,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立足岗位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这是当前对抗震救灾最好的支持和参与,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援助和关爱。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