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党的硬实力及软实力理论

西方政党的硬实力及软实力理论

硬实力和软实力最早是一个国力概念。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一种精神性力量,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软实力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当时他强调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可见的军事政治力量,而是依靠文化价值、生活方式和商业手段等发挥出来的无形影响力。由于这一概念体现了一种不是依靠军事政治力量而是依靠文化价值观念施展影响、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思路,在提出来之后,立即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对于政党来讲,也有一个硬实力和软实力问题。一般认为,政党的硬实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由党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素质等所构成的对社会的影响力。而政党的软实力就是由政党的包容性、适应性、亲和力等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力。我们在分析政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时,既要看到两者的联系,又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

政党硬实力和软实力问题的提出是政党政治变革的结果。应当说,从政党产生起,就有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问题。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早期的政党,如英国的辉格党、法国的雅格宾俱乐部等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他们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进步和革命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特权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资产阶级确立了它的统治以后,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政党政治逐步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对于政党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党政治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政党政治客观上承担着对社会多元利益进行初级协调、加工和整合的社会功能。在当代,政党的功能更加强化,日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正是在政党政治趋向成熟以后,政党本身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即政党的官僚化。本来政党是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同封建贵族分权而产生的,而且政党产生以来,人们的参政需求也主要是通过政党来实现的。但政党发展到今天,其本身已经成为政客的工具,到底多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反映人们政治诉求工具的作用,已经很难说了。这一切,造成了人们对政党政治的厌烦,乃至对政党本身的厌烦。西方政党选举中的低投票率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政治学者或者政党本身开始思考通过政党本身的变革,特别是通过拓展政党的软实力来扩大政党在社会政治中的影响力。

政党软实力问题的提出也同整个西方社会本身科技革命、大众传播媒介兴起和非政府组织发展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政党的认识集中在政党的组织体系如何完善、党员数量如何庞大、有多么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硬实力上。但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传统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数量相对减少,中间阶层不断发展扩大。中间阶层具有明显的非政党化趋向,他们对政治缺乏兴趣,对政党缺乏兴趣。显示西方政党这一变化的,是政党的党员数量在下降,政党固定支持者的人数也在减少。由科技革命推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愿望、提出要求、行使权利比以往更直接、更便捷。这种“媒体民主”使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多样化,民众不必通过政党就能反映自己的政治诉求。有些传统性政党,由于组织结构严密、层次较多、决策程序长、信息传递慢,反而在媒体面前显现不出优势。此外,代表各种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大量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党的作用。

由于上述客观现实,西方政党日益表现出注重软实力的趋向,即不仅仅强调党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素质等,还强调政党的包容性、适应性、亲和力,以从各方面增强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一是从数量建党到质量建党。特别是一些中右翼政党,以欧洲的保守党和自由党为代表,重视集结一些著名人士,以这些精英人物为主体来谋求政党的支持率。二是强调政党纲领目标的包容性。为了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西欧一些社民党强调要成为“群众性的纲领党”。就连一些右翼政党,也注意强调自己的温和性。三是强调开放的组织体系。德国社会民主党认为,应将党的组织结构向社会开放,党内生活向社会公开,允许非党员参与党的政治生活。四是改变政党领导人的政客形象。强调党的领导人要更多地塑造亲和、清新的形象。比如法国社会党就让领导人与党的同情者在网上见面,并让党的领导人直接回答网民所关心的问题。

西方政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发展趋向,对于政党政治和社会发展都有潜在的影响,而如何看待这些影响也关系到工人阶级政党的发展问题。虽然工人阶级政党不是议会体制内的政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西方传统政党注重硬实力的路向。因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政党现代化的需要,在党的自身建设上,也有一个强化软实力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软实力的增长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而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强调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而党内民主强调的是党员的权利,虽然二者并不矛盾,但从当代世界范围看,内部组织机构是民主的,其政党的活动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反之,就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政党。因而,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的时候,一方面要强调党的严密的组织纪律这些由党规党法所构成的人们看得见的组织体系和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广大党员权利主体的作用,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广大党员的向心力。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重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滥竽充数的党员放在党内比在党外更危险。目前,我们的党员数量已经达到6800多万,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应当看到,在这支庞大的党员队伍里,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格党员。因此,要更加注重发展党员的质量,严把入党积极分子选拔关、预备党员入口关和转正关,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三是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关系。领导是政党对全部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实施控制的特有形式;执政则是针对国家政权而言的,主要发生在国家政权活动领域。在我国特定的制度条件下,党的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必然体现,就是说党的领导是通过执政来实现的。这样,我们党就有两个角色和两种活动:首先是作为政治组织,对社会和政府的控制不是通过强制力而是通过“动员”、“组织”等领导活动即政治活动来实现的;其次是作为国家和公共管理者,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这主要是法治活动。一个政党要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巩固自身执掌政权的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而不是总是扩大自己的控制范围。

四是正确处理好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这种先进性决不意味着它同群众是脱离的。实际上,党的先进性是建立在群众性基础上的。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影响力、领导力都是空的,党的先进性也就没有了意义。我们必须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可忽视的方面,作为不断丰富和扩大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资源的重要方面。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