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新境界、新目标

以人为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新境界、新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人们理论和实践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当然,人们最主要的还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党的建设领域或者说党的建设的发展是否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呢?这也是人们所应关注的,或者说所必须明确的。实际上,在党成为执政党,实现“两个转变”之后,党的建设也要坚持 “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视野、新境界和新目标。

一、以人为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

所谓新视野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新的视角。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拓宽了新的视野。这就是要以执政党的眼光看待党的建设问题,从为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出发,加强党的建设。这种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以人为本。

勿容置疑,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建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手段就是阶级斗争。所以,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既然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阶级斗争是工人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现实途径。因而,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进行阶级斗争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就一直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解放而奋斗,党的建设也是依照如何通过阶级斗争而夺取政权进行的。可以说,党的建设的模式就是一个革命党的模式。

应该强调,工人阶级政党从事阶级斗争,并不是偏爱阶级斗争,也不是像布哈林所说的在夺取政权前无产阶级政党要激化阶级矛盾进行阶级斗争,而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客观使然。因为在工人阶级获得合法权利之前,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工人阶级要取得自身的合法权利,不经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也必须看到,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确实有一个视角转变问题,就是要从领导阶级斗争转向领导经济建设,这种转变说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在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强调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视野,就是要看到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两个转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也是提出党的建设以人为本的根据。

二、以人为本:党的建设的新境界

所谓新境界,就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建设的新视野相比,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新境界并不是对原有境界的否定,而是一种新的提升,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执政党条件下的提升。

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的。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这种利益要求和运动目的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种境界,是以往任何剥削阶级政党所无法达到,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坚持的。

但是,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执政党的地位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临着挑战。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了执政是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善于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以权谋私,要特别注意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本来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法治、公平和自由竞争,如果对执政党的权力不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监督制约,而是随意延伸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去,明显的就是对资源的垄断,对公众利益的侵犯。

因而,在党的建设中提出以人为本,就是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提出以人为本,就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三、以人为本:党的建设的新目标

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因而,我们强调党的建设的以人为本,是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目标的最好的诠释。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党,在历史上,它克服了刚成立时理论修养不够的缺点,成功地指导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重大关头,党都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历史表明,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每一次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都指导和推动了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天,党的建设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前进。

但党的建设首先是一个实践的科学,我们研究理论问题的目的,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状态,停留在研究领域,或者满足于理论的高深,满足于理论的完美,而是要着眼于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比如我们对当前党的执政地位的研究、执政能力的研究等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怎样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怎样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这一层次,而是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从单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发去研究问题,就忘记了胡锦涛同志2003年7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所强调的: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应该承认,同世界其他执政或未执政的政党相比,我们党在理论研究空间的拓展上是十分努力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面对苏共的垮台和我们党执政碰到的大量现实问题,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是深入的,又是具有前沿和前瞻性的。因此,党的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它落在实处。

提出党的建设以人为本的目标,就是实实在在地把党的建设的理论落在实处,把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在实处。

还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建设理论来源于实践,本身并不是十分高深的东西,理论问题说清楚,人们是很容易掌握和弄明白的。如果老是在理论研究上打圈圈,故弄玄虚,不去实践,这种理论是苍白的,也失去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当年曾经很形象地把理论比作一把好箭,批评有些同志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箭再好也没有用,这种情况今天同样存在。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情况下,强调党的建设以人为本的目标,就是要把党的建设理论落在实处,把党的建设的制度设计落在实处,以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