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潇洒说起

从毛泽东的潇洒说起

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在回忆毛泽东的性格时说:在毛泽东身边多年,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的潇洒。这种潇洒给人的印象不是零星的、某一层面的,而是一个恢弘的世界、一个疏密纷繁的精神体系。事实确实如此。

少年时,毛泽东走出韶山,他没有按父亲的旨意到城里当学徒,而是把目光瞄向了天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现了多么大的志向。1945年,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应民主人士柳亚子的索求,把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手书赠给他。词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又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到了晚年,即便是谈论死神的时候,毛泽东依然表现得很轻松。他对身边人员讲,人死了,无非是回到原始状态,并不可怕。我死了,你们要开会庆祝,因为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为什么毛泽东这么潇洒?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潇洒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勤奋学习、汲取古今中外的渊博知识,所以能够在战争中指挥若定,“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建设中指点江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困难中游刃有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同时,作为领导者,他是依靠自己的品格、素质、知识获得了自己权力之外的人格魄力。追寻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我们更不难发现,毛泽东的潇洒,最根本的是靠他的正气、民气。他把自己、把自己的家庭,同中国革命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他所追求和为之奋斗的是人民的事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私欲的东西。他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的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他一生所想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为中国人民多做一点事情。正是这种境界,使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时时刻刻,事事处处表现出潇洒之气。当然,他也有失误或严重失误,但正由于他有了这种无私的境界,人民群众才能够原谅他的错误。

毛泽东的潇洒所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本质的东西,即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忘掉自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潇洒的资本,也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内在动力源泉。如果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一颗对人民的爱心,保持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就一定能够把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变成一种持久的自觉的行动,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高的体现,也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和潇洒的境界。

在实际中我们也看到有的干部时不时地玩一把潇洒,但举手投足间总让人感到别扭。细细想来,还是自私造成的。人一旦有了私心,玩起来的潇洒总是给人沐猴而冠的感觉。所以,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追求一种朴实无华、公而忘私的工作作风,可以说是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成事之道。因为党的领导干部身处关键位置,承担重要责任,要组织带领群众开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格的力量。离开了这种力量,即便是权力再大,群众也不会买账。在工作中再“潇洒”,在群众看来也只是一种卖弄,到头来也做不成事。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工作实践中,都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阳奉阴违,不阿谀奉承,不投机钻营,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装在心里。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无私无畏,才能真正做出成绩,才能表现出真正的潇洒之气。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