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虚拟社会,当指人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而多方位交往的新的共同体。其实,虚拟社会并不虚拟,其折射的问题大多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比如,网购中的某些欺骗行为,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不良表现;利用网络煽动舆论攻击他人,亦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手段,只不过换成网络平台进行而已;利用网络动员群众形成群体性事件,但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自有其背后深层次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亦须通过相关法规制约与引导,需要有关部门的管制。从根本上讲,网络仅仅是手段、工具,是社会现象的投射。因此,着眼于现实,把虚拟社会的管理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分类管理、指导。虚拟社会作为特定意义上的共同体,涉及经济、政治、娱乐等多个方面。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又可把不同信息内容细分为多种形式,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对政治类信息,要强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某些娱乐信息则强调健康、守法;对于私人博客,则强调社会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范。至于互联网及手机短信中流行的“恶搞”,则需要辩证地分析。有的言论触及政治底线或社会道德底线,需要遏制。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与现实社会问题统筹考量。一方面,中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贫富差异较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处在初级阶段的水平,人们的情绪、社会心理需要有一定的调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沟通渠道并不完全畅通,网络成了人们表达诉求、参政议政、发泄情绪、调节心理的缓冲器和调节阀。在这种背景下,首要的问题是处理好现实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对话协商机制,执政党、政府、民众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对话协商,使普通群众有机会介入到决策过程中去,这样人们就不必把网络作为唯一的发泄、缓冲渠道。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以疏导为主。虚拟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共同体。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平台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其内容从国家大事、内政外交,到柴米油盐、八卦消息、娱乐性“恶搞”,网络舆论“群体性事件”等,无所不有。人们历史性地拥有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管道。对待其中的问题,需要更多地通过法制规范与引导,而不是一味“封杀”。如果把网络渠道堵住了,只能激起反感而不是认同。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监督。虚拟社会的信息传播以海量、快速、自由而著称,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难以逐一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解决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单靠网管和个别部门的监管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引入社会力量。这就需要培育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政治意识,

对虚拟社会的管理不能简单依赖实名制。虚拟社会能够吸引众多网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匿名制。如果对网络实行实名制,则可能失去虚拟的意义。即使实行实名制也不能一刀切,需分类管理,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简言之,我们必须尊重虚拟社会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管理虚拟社会。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