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路子”怎么通
打通“菜路子”需要整合零售环节,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形成与“大生产、大流通”统一的流通模式“菜路子”包括信息通道与物流渠道。让农民知道种什么、种多少,取决于“菜路子”是否通畅;蔬菜供应能否丰富稳定,取决于“菜路子”是否通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海盐县相隔不到100公里,但今年上半年,两地菜农却形成了一方种植的各类蔬菜“不够卖”,一方种植的包心菜“卖不掉”的反差。原 来,余杭区在当地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了农产品种植与销售信息反馈渠道,各蔬菜合作社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本地蔬菜品种的种植地块、种植面积及外地各种蔬菜进入 杭州市的品种与数量及销售信息,从而为当地蔬菜合作社种植蔬菜种类与面积提供有效参考,保证了蔬菜销售与菜农利益。
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需要政府部门支持。从实际来看,各地蔬菜种植与流通信息渠道存在覆盖面小、信息不完善、功能单一等缺陷,不能对产量、价格、库存、消费等及时做出分析预警,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
在蔬菜流通领域,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过布局仍然不尽合理。国内批发市场经营主体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基本处于从产地采购、运输 和批发市场销售的简单模式,议价也以卖方与买方一对一“对手”交易为主。像北京这样的特大都市,蔬菜流通还是以摊贩模式的农贸市场为主,零售环节损耗大、 批零差价长期达50%左右。流通成本高,从寿光到北京的运输费用和在北京的批发费用分别占成本的14.7%和7.7%。
所以,打通“菜路子”需要整合零售环节,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形成与“大生产、大流通”统一的流通模式。在农业发达国家,近80%的农产品是从产地经物流配 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批发商销量仅占20%。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通过建立蔬菜集中物流配送体系以降低零售环节成本,同时鼓励“农超对接”、“农校对 接”、“农企对接”等促成产销一体化。
“菜篮子”怎么供
保障菜篮子供应,一在于市场作用,一在于政府调控指导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如何让“菜篮子”满足供应,让农民、市民都受益,既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需要政府加强科学调控。
山东寿光是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1983年曾有过5000万斤白菜烂在地里的“白菜事件”。其后,寿光开始大力搭建蔬菜批发市场。现在,蔬菜市场已从最初 占地17亩发展成为占地3000亩的“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此外,寿光还在镇村建设了40多处规范化专业市场和196处规范化集贸市场,设立了575 处地头市场,让菜农“棚里摘、棚外卖”;开通了寿光至北京、哈尔滨、湛江三条“绿色通道”和海上“蓝色通道”,创建了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的全国第一家 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如今,寿光蔬菜销往全国30个省区市及10多个国家与地区。
所以,保障菜篮子供应,一方面在于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政府调控指导。如何调控?要做的事情很多,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哪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得好,哪 里的蔬菜产供销就搞得好。因此,确保“菜篮子”供应和安全,需要切实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手连市场、一手连农民,在 “菜园子”、“菜路子”到“菜篮子”的每个环节都能直接发挥作用。
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对蔬菜生产、批发和零售环节的价格监测、安全环保监测,防止不良炒作,造成暴涨暴跌。同时,推进产销衔 接,比如推进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推进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推进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 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等。
(原题为菜价涨涨跌跌 到底该咋应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