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重大的战略任务 壮阔的历史征程

人民日报:重大的战略任务 壮阔的历史征程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清晰勾画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前景,为我们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这篇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这篇重要讲话为标志,我国全面展开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征程。

  (二)新世纪新阶段,人心思变革、思稳定,人们盼发展、盼和谐。老百姓说,和谐社会意味着幼有所护,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社会安定。社区工作者说,和谐社会意味着良好的社会风尚,温馨的人际情感,优美的自然环境,户户安居乐业,家家亲情融融。理论工作者说,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于初级阶段,又高于初级阶段,是结构合理、行为规范、运筹得当的社会,是改革配套、发展协调、稳定持续的社会。

  (三)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之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

  (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80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了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品格,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音律和谐,令人身心愉悦;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发展陷阱的失败教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政治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六)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条基本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也是有机统一的。

  这四个方面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而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为“三大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重要的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得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总体战略日益丰富、日臻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九)有目标就要有奋斗,要奋斗就须有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实现,进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更建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衡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失衡更建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定要在发展中注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蓝天,碧水,青山,绿地……是现代人时刻向往的梦中家园;石油,煤炭,森林,淡水……是现代经济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超越传统工业化道路,追求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它新就新在一个“和”字上。对外是和平发展,而不是靠武力扩张去掠夺别国资源;对内是和谐发展,而不是靠拼消耗去搞掠夺式经营。要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绿色消费,增强环境意识”,这些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积极探索,正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扎实推进,年年有进步,几年一大步,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开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天地。

  (十二)和谐呼唤改革,改革促进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变改革方向,而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毅力,锐意改革、勇于攻坚,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要紧紧抓住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这“四个着力点”,并把它们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十三)和谐需要稳定,稳定保证和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当今世界很不平静,会有这样那样的磨擦;国内改革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什么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要坚决按政策办事,坚决依法办事,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经济发展、改革深化、社会稳定,我们国家的大好局面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十四)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

  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注意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正确认识与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十五)和谐孕育生机,和谐需要活力。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焕发蓬勃生机,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包含多样性、创造性,和谐不能纯而又纯、不是死水一潭。“四个尊重”方针强调的主要是活力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这“四个公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四个尊重”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方针。“四个公平”的指向是公平,“四个尊重”的核心是效率。促进“四个公平”,贯彻“四个尊重”,统一于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这一关系的实践过程之中。这两个方面抓好了,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六)和谐环境,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

  和谐,关键在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和谐,有赖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共产党员都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保持和体现党员先进性。

  和谐,取决于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积极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环境污染影响和谐,愚昧落后妨碍和谐,违法乱纪销蚀和谐,贪污腐败破坏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我们要大力弘扬正气,坚决抵制歪风,敢于和善于同各种破坏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十七)社会和谐,和谐社会。人类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探索,历史为此经历了多少曲折和风险。一曲曲壮歌欢歌,谱写着从不和谐到和谐的音符;一次次前仆后继,铺就着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路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历史的人。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我们肩负着世世代代的理想和企盼,承继着人类进步的光荣和辉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厦将由我们共同建造。

  面对这样的重大责任,我们当自强当奋起,我们应当对得起历史和未来。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1日 第一版)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