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郭建宁: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六中全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内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给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注入更大的活力。要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或者支柱产业。第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经济崛起,下一步就是要实现文化发展,文化复兴。包括我们现在讲的道德建设,整体的文化形象,国民的素质,诚信问题等等都提上了议事日程。六全会决议中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出的战略构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提高软实力是关键,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创新现代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完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不久前召开的六中全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内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认为其中主要包含两个要点。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给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注入更大的活力。要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或者支柱产业。这是比较务实的层面。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属于战略理论上的层面。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经济崛起,下一步就是要实现文化发展,文化复兴。包括我们现在讲的道德建设,整体的文化形象,国民的素质,诚信问题等等都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十八大之前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上要来专门地、集中深入地研究文化问题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记载文化的大概是《周易》。《周易》中有句话是“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天气预报。研究时间,空间,气候,地理的变化。还有一句话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自然界关于人的我们叫人文,关于天的我们叫天文,关于水的我们叫水文,关于地的我们不叫地文,我们叫地质。那么“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和“文化”是什么关系呢?在文化研究历史中有两句话,“文化何来,有人化文”、“文化何用,有文化人”。就是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要“化”人。提高人,塑造人,培养人,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周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存在,在提醒着我们,培养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塑造着我们。这是比较早的文化理论。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个灾难,但是对中国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个机遇。它让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鸦片战争使中国在时间上进入了近代史,在这之前还是古代史。在空间上使中国进入了世界史,在这之前我们还是闭关锁国的。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不可一世,我们不堪一击”,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比较中,中国人有了一种觉醒。于是有了像魏源,龚自珍这样的一批人,他们要“睁眼看世界”。该怎么办呢?最早的反应是“变器物”。今天我们叫物质文明,当时叫器物。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打不过西方是因为我们船不尖,炮不利。所以要学西方的船尖炮利,于是人们开始搞洋务运动。所谓洋务运动就是大家熟悉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人,办枪炮局、办制造厂、办火药厂、造军舰等等。当时我们有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是1895年甲午海战我们是惨败而回,之后还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人们认识到仅靠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

此后,一部分人认为在船尖炮利之外,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制度,就要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或者学美国、法国的民主共和。于是就有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搞了103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比如修铁路、办报纸、办翻译局,派留学生,也包括建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的前身。但是百日维新只搞了103天,结果是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牺牲。接下来还是变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政体。但是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一个皇帝,接下来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忧外患。“改制度”还是没有最终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人们开始意识到比船尖炮利、比制度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落后了,不适应这个时代,所以要变革文化。于是就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两个提法。广义的我们叫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起点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更名为《新青年》。狭义的五四运动就是指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大会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让给了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北大的学生就上街游行,表示抗议。这是狭义的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是针对旧文化来说的。“五四”有两大主流思想,一个是对外我们要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第二是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激进的、批判的否定的态度。所以“五四”的两大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和“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在1916年至1918年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用白话取代了文言。在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不是器物的落后,也不是制度的落后,而是文化的落后。所以五四时期的斗争目标就是要建立中国的新文化。而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和我们现在六中全会的思路有点接近了。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文化的重建,中国复兴的根本是文化的复兴。这也是六中全会的主导思想。

二十世纪几个最重大的事件大都和文化问题有关。刚才我们讲的五四运动,我们称它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文化。再往后,二十世纪中我们有一个革命,被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是与文化有关。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持续不断的文化热,国学热,孔子热,儒学热,这些都和文化问题有关。可以说,文化的重要性在今天越来越凸显。

上个世纪的前50年,主要是军事竞赛,我们把它称为热战。因为上世纪前50年里有两次世界大战。那时的冲突主要以军事冲突为主。上世纪的后50年特别是后40年,一直到1990年苏东巨变,我们把它称为冷战。这时期主要是两个阵营意识形态的冲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各国主要是文化、文明、宗教和价值观的竞赛。就是看谁的文化更有软实力,更有影响力。谁的价值观更有影响力,更有穿透力。因此,必须要提升我们的软实力,增加我们的话语权,才能增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等等多种表述。我们还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我们现在到国外去,看那些立交桥、五星级饭店、高速公路和我们的都差不多,最终把它们区分开的还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

现在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要使文化成为一个支柱产业,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今天的社会上,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的战略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