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神家园是基础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十七大的一个提法,这个提法很有创意。这个精神家园包括文化认同、文化包容、文化传承三个要点。
这里我想要“三纲五常”为例,做一个具体分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完全是单向的、专制的、封建的,是应该摒弃的。“五常”不一样,我们也称它为“五伦”,是讲五种伦理关系。包括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中国人很重视这种伦理关系。这“五伦”强调的是“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的内容是要求“君仁臣忠”“君要往仁臣才忠”,而不是愚忠。父慈子孝,是讲父子关系。夫意妇听,这是讲夫妻关系。兄良弟恭长慧幼顺,是讲兄弟关系。这里面对双方都提出了要求,因此它是双向的、互动的。我认为它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但是,君臣关系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不过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一下,变为上下级关系。就是上级要关爱、体贴下属,下属要更好地尊重领导,更好地为这个团队为这个集体服务。因此我主张,对传统文化需要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主性、体现时代性。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才能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弘扬中华文化。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都不能偏废。
我们回到“五四”,看看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五四”时期我们看不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曾说过“所有的线装书都要扔掉茅池里去”这样的话。他们都要批儒学。鲁迅还有一段话,他说“中国五千年是一本书,这本书满篇都写的仁义道德。但是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我从字缝里面读出了两个字,吃人”。他说这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一个吃人的礼教。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交织在一起的。你要仔细剥离,具体的分析。总的来看,知识精英在“五四”时期大多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他们对外要引进科学民主,对内要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学。这是近代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他们看不起传统文化。
文革时期是第二阶段,那个时代的人们看不见传统文化的任何优点。当时有两个著名口号,一个叫打倒帝修反,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另外一个叫批判封资修,就是要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主义,西方文化就是资本主义,前苏联东欧文化就是修正主义。那个时期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了。《毛主席语录》中有一段语录是这样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但是“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是传统文化对人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一个例子更典型。当时有一个样板戏《白毛女》。其中有两个大坏蛋,一个叫黄世仁,另一个叫穆仁智。这两个人的名字里有“仁”“智”两个字。这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时候却用来当大坏蛋的名字,足以看出我们在文革时候对传统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向。他们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承是第一位的,只有传承了才能谈得上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你不能传承,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就都没有了。无法传承就谈不上吸取,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传承是个前提。但是现在传承遇到了困难。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但是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对西学熟悉。他们传统的、国学的功底都不怎么样,看线装书、文言文、繁体字都很困难。这样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根本无法传承。在北大我感受比较深。我们北大的学生有很多机会到台湾。到台大与台湾的学生交流,交流的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因为我们讲国学讲不过台湾的学生,他会感到很难堪。应当说在总体水平上,台湾学生的国学功底要好于我们。他们的国学非常扎实,因为他们开的课比我们多得多,而且没有间断,一直传承下来。
这个传统文化传承特别的重要。五八年现代新儒家有一个宣言说,“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体现一点中国文化,体现一点儒者气象。比如说你专门研究《红楼梦》,对唐诗宋词有研究,或者对古汉语有研究,或者你会一些书法,或者是会一些武术。总之,就是在你身上能反应一点文化传承,对文化有一种了解,怀有敬意。如果你都不会,而且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那么这样的人还是中国人吗?不能说他不是中国人,但是这样的人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我体会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文化传承方面起不到任何作用,你就只在人种学、地理学意义上有意义,在文化学意义上没有意义。因此文化认同与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这个几千年的文化不能在我们手中中断,它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一定要传承下去。
现在我们特别重视文化传承了,但很多人看不懂。我觉得,“看不懂”比五四时候“看不起”,文革时候“看不到“更危险。所以我们现在要突出强调文化传承,它是个前提,是个基础。
但是仅仅讲传承是不够的,还要讲今天的创造和创新。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的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与它新的内涵与活力。
(四)文化强国是目标
六中全会公报里面讲“文化”的时候,用了四个“越来越”评价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作用。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第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另外公报还提出要三个“准确把握”。第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第二,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第三,准确把握各族人们精神文化的新期待。我觉得在这三个“准确把握”里面,中间这个特别重要。最后还提到三个“自”。他们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主要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和定位。文化自信,就是对西方文化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要有一种文化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么建设文化强国呢?
第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它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怎么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关系呢?我觉得毛泽东同志在某些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实事求”出自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把这个“实事求是”拿过来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不是马克思讲的,不是恩格斯讲的,不是列宁讲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1945年五六月间,考虑到国民党有可能要来进攻解放区。毛泽东就在延安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说,如果国民党要来进攻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有三条。第一条是老子说的“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要维护和平,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是《左传》里讲的“退避三舍”。就是毛泽东讲的诱敌深入。第三条是《礼记》讲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这里毛泽东没有说马克思怎么教导我们、列宁怎么教导、斯大林怎么教导我们,而是说《老子》、《左传》、《礼记》是怎么说的。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把这个整个脉络理念说的特别清楚。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是民族性的形式和民族性的内容的统一体,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做这个工作。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诚信、道德。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虽然这三十多年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不能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我们要努力提升我们的文化,提升我们的道德,提升我们做人的修养,提升我们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升我们社会的诚信。这几年出现的一些事情,比如问题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导致社会公信力下降。这是很可怕的。前几年我们在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以及对于中国模式产生威胁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时,大家一般都说腐败、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等。这些都对。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很重要。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加以解决。譬如说前几十年,我们决不会讨论“一个老人倒地以后,我们该不该扶”。那时候这不成问题,现在这么一个理所应当的事都成了问题了。不知道再过几年我们还会讨论什么匪夷所思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层面道德底线在下滑。所以文化建设必须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文明素质和社会公信力,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第三,要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六中全会讲,要培养出、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历史上我们有楚辞、汉赋、唐诗、颂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民国杂文。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发展飞快,但是文化发展比较贫乏,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另外一个是代表人物。先秦是大师辈出的时代,有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等。再往后还有李白、杜甫、曹雪芹。到了近现代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代表那个时代文化的最顶级的学者。然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概括是“赵、小、李”时代,指的是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不是说他们不好,他们也有好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层次,文化含量。不然,到后人写我们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很困难,很纠结,不好写。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经济崛起了,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文化发展,文化崛起,建设文化强国。国家要发展仅有经济是不够的,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提升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六中全会的主题,也是我们大家的使命,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吧!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