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青年的任务的信的提纲
(1903年8—9月)
关于革命青年的任务的信
可以按下面的提纲来写:
一、当代的大学生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思想上的团结的任务是什么?
二、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革命化中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
三、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他们在理论上和策略上的区别。恐怖手段。
四、从“大学生革命化”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团体问题。
五、大学生和工人阶级(?)。
思想上的团结=某种无思想性。
总的论据——大学生中有各种派别。
分析,哪些派别,其偶然性与必然性。
社会上各个阶级中的文化人。
文化人是自由派的基础。
6个派别的阶级性不够明确:这首先是由专制制度决定的(反动派——文化派——自由派)。小资产阶级、工人和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为阶级集团[注:不是“最近”形成(形成为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而是在大约从彼得拉舍夫斯基派小组[220]出现以来的半个世纪内形成的。]了。
阶级(和政治)分化的进步意义。例子:学院派和他们从“自由派”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不会妨碍而是促进了政治上的进展
发展、成长。“思想上的团结”。这是什么?谁同谁团结?学院派+自由派?自由派+社会党人?
只是社会革命党人同社会民主党人?
思想上的团结=传播一定的思想,弄清阶级纠纷,划清思想界限。
思想上的团结=传播能够带领人们前进的思想,即先进阶级的思想。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它在1848年以前在欧洲的出现,它在西欧和俄国的作用。
补充:关于社会主义不可能深入到资产阶级大学生中去的“绝顶聪明的”论调。
载于1924年《红色青年》杂志第1期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7卷第437—438页
【注释】
[220]彼得拉舍夫斯基派小组是19世纪40年代中期在彼得堡出现的一个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参加者除了贵族出身者外,还有许多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小组的领导者是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傅立叶的信徒米·瓦·彼得拉舍夫斯基,著名成员有尼·亚·斯佩什涅夫、德·德·阿赫沙鲁莫夫、尼·亚·莫姆别利、尼·谢·卡什金和作家米·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阿·尼·普列谢耶夫、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瓦·尼·和阿·尼·迈科夫兄弟等。从1845年秋开始,小组成员每星期五到彼得拉舍夫斯基家集会。小组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纲领,主要是进行自学,了解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小组成员们的政治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成员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拥护空想社会主义。俄国伟大革命民主主义者维·格·别林斯基和亚·伊·赫尔岑的著作对该派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法国1848年革命的影响下,彼得拉舍夫斯基派的活动在1848—1849年间特别活跃,成了反对俄国官方的地主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中心之一。在小组的集会上讨论过解放农民的方案,谈到过用共和制取代专制制度、实行司法公开和设立陪审法庭以及要求出版自由,并提出过进行革命宣传的问题。小组热烈地讨论了别林斯基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并打算加以散发。在小组存在的末期,彼得拉舍夫斯基和小组其他领导人曾试图制定领导农民起义的计划,还讨论过建立秘密团体的问题。
1849年4月23日(5月5日),由于奸细告密,彼得拉舍夫斯基派小组成员被捕,监禁于彼得保罗要塞。21人曾被军事法庭判处枪决,后分别改判为服不同期限的苦役、由管教所监禁等。——421。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纹样新生:传统之美与时代活力的双向奔赴
- 馆校携手,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 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北京“九连冠”
- 强化科技赋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 与汉学同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文明根基
- 全会热词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 传承发展京味文化,让“大戏看北京”越唱越响
- “十五五”时期|科技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陈庆修: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最大变量”也是“最大增量”
- “科技+”赋能,让消费新风尚劲吹生活
精选视频

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
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理论看点】祝志男:从五个维度深化党的作风建设
【党员课堂】清风扬帆: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时的国内外环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成果:“十五五”规划建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