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1月18日报道,一条短视频,各种纹样依次“绽放”,播放量近100万;一个数据库,包含3万多组纹样,网友自发推荐;首饰上设计卷草纹、箱包上绣铜钱纹、咖啡拉花也是传统纹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传统纹样正以多元、立体形式融入年轻人生活。
饕餮纹的神秘、云雷纹的灵动、卷草纹的舒展……这些镌刻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传统纹样,曾是器物上的装饰、建筑里的符号,如今正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从线上博物馆的百万播放到日常用品的创意应用,传统纹样的“破圈”并非偶然,而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必然结果。它在解码中华文明密码中坚守根脉,在数字化转型中拓宽边界,在生活化应用中贴近大众,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成为焕发新生的文化标识。

陆勇妹用蜡刀勾画蜡染纹样。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解码文明密码,纹样是传承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传统纹样从来不止于“好看”,每一道线条、每一种构图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寓意,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不同民族的纹样各有寄托:有的承载风调雨顺的祈愿,有的记录祖先迁徙的足迹,有的凝结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纹样背后的故事,是民族文化最生动的注脚。从魏晋南北朝见证佛教东传的莲花纹,到唐代诉说丝绸之路繁荣的海兽葡萄纹,纹样的演变轨迹,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缩影。在民间纹样面临消逝危机、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根源渐趋疏远的当下,对纹样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当年轻人通过这些纹样读懂祖先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文化传承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力量投入纹样普查与研究,将更多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纹样纳入保护体系,让每一段被遗忘的文化记忆都能通过纹样重见天日。
拥抱数字浪潮,纹样在科技赋能中拓宽传播边界。传统纹样要走进新时代,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与创新的表达。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号召下,传统纹样搭乘数字化快车,实现了从“线下遗存”到“云端绽放”的跨越。线上纹样博物馆、专题数据库的建立,让海量纹样资源得以系统整合,用户既能查询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又能拆解重组进行再设计,为传统纹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丰富素材。对于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模糊的传统纹样,通过放大设备还原细节、对照文献与光谱数据复原色彩,这种“科技+匠心”的数字化还原,不是简单复刻,而是对古人美学的精准追寻。更值得关注的是,静态纹样通过动画等形式创新呈现后,在网络平台引发年轻网友的广泛关注,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纹样之美,让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实践充分证明,数字化不仅为纹样传承拓宽了边界,更让普通大众能以更便捷的方式接触传统文化,为其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融入日常生活,纹样在实用场景中焕发鲜活生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日用而不觉”,传统纹样的真正新生,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成为可触摸、可使用的美学载体。帆布包、首饰、箱包等日常用品上的创意应用,让物品兼具美感与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纹样在公共服务载体中的融入,既成为情感寄托,也承载着纪念价值;手工爱好者将传统纹样与非遗技艺结合,在DIY中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如今,传统纹样已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的展柜与古籍的插图,而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轻人爱上传统纹样,不仅因为其“直给”的视觉美感,更因为它能满足个性化表达与文化认同的需求。“中国人自己的老花”登上热搜,正是这种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我们期待更多品牌能跳出“简单印纹”的浅层应用,深入挖掘纹样寓意与现代需求的契合点,推出兼具实用性、创新性与文化感的产品,让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活常态。
从乡村手工织物上的古朴纹样到线上数据库的数字资源,从古人的祈福寄托到年轻人的生活美学,传统纹样的跨越时空之旅,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传承中坚守本真,在创新中拥抱时代,传统纹样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能够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精神富矿。当更多人读懂纹样之美、传承纹样之魂,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必将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