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11月18日报道,日前,“赶考路上的青春答卷”——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北京)展示活动在首农香山会议中心举行。活动集中发布了联盟2025年工作成果,通过艺术化形式呈现馆校协同育人成效。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机构,本身也承担着教育的重要功能。你看,当舞蹈《杨家岭的春天》的韵律与合唱《不忘初心》的歌声在会场交融,这场名为“赶考路上的青春答卷”的展示活动,为我们生动描绘了馆校协同育人的崭新图景。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育人理念的深度变革,标志着思政教育正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奔赴”。

10月26日,游客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植物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馆校协同的本质,是打破教育的“围墙”。它让沉淀于纪念馆的红色资源“活”起来,成为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西柏坡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场馆,不再仅仅是参观的景点,而是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深度融合的“第二课堂”。
这种协同,核心在于资源的“活化”与“转化”。它将厚重的历史从静态的展陈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知、可参与的艺术形式与实践体验。正如活动通过艺术化形式呈现育人成效,学生在参与“科学星火照前路”主题宣讲等过程中,实现了从历史的“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角色转变。
让思政课走“新”,是方法,是路径。此次展示活动,正是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舞蹈、宣讲、合唱等多元形式,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赶考路上的大思政课堂”。这种“新”,避免了生硬说教,以其直观的、感性的、审美的特质,直抵青年心灵,让“进京赶考”的红色历史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实现了有机融合。
让思政课走“心”,是目标,是归宿。“新”形式最终是为了服务“心”认同。馆校协同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情感共鸣触发思想认同,引导青年在内心深处建构起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当青年学子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中真情投入,他们所感受到的,已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价值的内化。
坚实的学术研究,是馆校协同走稳走远的基石。系列活动中的“赶考”研究座谈会,汇聚京津冀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展开研讨,这确保了馆校协同的实践探索拥有深厚的学理支撑。正是这种“研”与“教”的结合,让创新实践避免了流于形式,拥有了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
轮值机制与联盟扩容,则展现了馆校协同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北京市文物局、海淀区委宣传部等单位为新成员颁发证书,联盟队伍的壮大,意味着资源共享、师资共建、课程共研的协同网络正在不断扩大和巩固。这是一种机制上的“走新”,它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制度活力。
馆校携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答好“赶考路上的青春答卷”。这场协同育人的实践启示我们:当纪念馆的厚重底蕴与高校的青春活力相互激荡,当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呼唤同频共振,思政教育就能真正触及灵魂、赋能成长。这是一条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的创新之路,也必将为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凝聚起磅礴而坚定的青年力量。
作者:刘纯银
责编:邱子凌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