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11月17日报道,11月16日,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二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5》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发布。北京连续9年稳居全球科研城市排名榜首,并连续4年占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三名的位置。
科研,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连续9年稳坐全球科研城市头把交椅,连续4年跻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梯队,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全球——北京用实打实的成绩,书写了科研城市的“领跑神话”。这份亮眼答卷绝非偶然,背后藏着值得深思的创新逻辑,更给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学科领域的硬实力筑牢领跑根基。科研竞争的核心是硬核实力的比拼,北京的“九连冠”始于学科领域的精准突破。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三大领域,北京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中国城市更是包揽化学领域前十、占据另两领域六席,形成集群优势。超9%的科研产出增幅,不是数字的简单跃升,而是长期聚焦关键学科、深耕基础研究的必然结果。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学科布局,让北京在全球科研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成为不可替代的科研高地。
创新生态与城市群协同配合,放大创新能量。北京的领跑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依托创新生态与城市群协同的“合力突围”。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推动科研知识外溢,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一起形成三大创新热点,构成产学研协同、跨境融合的创新网络。这种“核心引领+集群赋能”的格局,让创新资源不再局限于一城之内,而是在更大范围流动、聚合、裂变。正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指出,中国城市形成的科学策源优势正带动产业化能级提升,并加快创新生态完善,在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两个维度的整体平均水平已趋近美国。
科研人才激活创新活力。科研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北京科学中心维度的首次登顶,离不开科研队伍的稳步扩张,更得益于科技论文在社会与产业界持续提升的影响力。这意味着北京的科研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能真正对接产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有用之功”。从基础研究的“从0到1”突破,到科研成果的“从1到N”转化,北京构建起“人才集聚—成果产出—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让创新活力源源不断。
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北京“九连冠”启示我们:城市科研竞争力的打造,既要下好学科布局的“先手棋”,也要织密创新协同的“联动网”,更要激活人才与成果转化的“动力源”。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要深耕自身优势领域、完善创新生态、推动资源协同,才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者:刘煜超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