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讨薪难,破解之道在哪里?

农民工讨薪难,破解之道在哪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公安部、监察部等九部委日前联合召开会议,要求确保元旦、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各地应限时处理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和小额争议,10人以上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当天立案7天内结案。

很多网民认为这一规定完善了监管责任,使政府部门成为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也有一些网民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化集中治理为常态管理,变突击讨薪为制度化护薪。

“讨薪”维权门槛太高

不少网民指出,农民工在与欠薪企业的利益博弈中,明显处于劣势,维权门槛过高,使得“告他拖不起”成为农民工难以承受之重。况且,他们的诉讼能力很差,没有诉讼时间与法律知识,甚至没有诉讼费。年关将至之时,他们多以自虐、自辱方式讨薪,这反映出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无奈。

署名“天堂无鸟”的微博引用了《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为了索要不足1000元的工资,完成所有的法定程序,农民工维权要直接支付至少920元的各种花费,历时11至21天,很多农民工宁愿选择社会性的讨薪。

针对近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替农民工讨薪一事,网民“婆婆妈妈”指出,在政府与社会为劳动者积极讨薪,“欠薪人人喊打”的大背景下,讨薪事件仍然屡禁不止。为什么非得高级别的官员亲自过问和出马才能够解决问题呢?为什么当这些农民工依法去讨要工资时,仍然那么难解决呢?

加强源头治理根除痼疾

不少网民指出,九部委联合执法,给农民工开辟了维权绿色通道,是一项深得民心之举,显示出中央对农民工权益的重视。

但也有网民指出,把农民工集体讨薪的标准定为10人以上,对非集体讨薪的农民工产生影响,会引发新的维权困难。另外,除了年终集中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动外,有关部门还应更多关注该痼疾难以破解的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调整和完善法律制度,大幅提高违法欠薪代价,并简化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程序,争取打破畸形固化的用工体制,以制度代替突击。

署名“中终锺”的微博指出,以欠薪问题最为严重的建筑行业为例,目前存在的不签劳动合同的用工方式,层层转包的承包模式,垫资施工的运作模式,都使农民工工资成为“连环债”中最脆弱的一环,使农民工从一开始就进入“被拖欠”状态,因此,有关方面还需下大力气打破一些畸形固化的体制,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